1 / 7
文档名称:

孤独的李鸿章.doc

格式:doc   大小:8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孤独的李鸿章.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8/5/14 文件大小: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孤独的李鸿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孤独的李鸿章
作者:《南方周末》杨瑞春
三个癸未年的抉择 1883
李鸿章的平生大憾是,他仅做了一辈子的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会修葺而不能改造。然而仅为'庸众中的杰士',烙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他即使有再大的权力又能如何?
一个花甲老人
1883年正月廿六日,直隶总督署理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上疏朝廷,请求赏假回籍葬母,李母李太夫人于上一年3月去世。公务繁冗,李鸿章拖了一个月才成行,自天津乘轮船回原籍合肥。
李鸿章这一年正好是60岁,虽至花甲,官宦生涯却正值巅峰。按古来'丁忧'制度,为尽孝道,官员应该在家守丧3年。但朝廷此时怎么能离得了李鸿章呢?去年他几次回去办理丧事,不都被朝廷召回吗?
离开京畿,倒是能够暂时躲开耳边的喧嚣之音---因为新近在中法关于越南问题上的谈判失败,他正在遭受朝野的指责。
早春三月,跪在母亲坟前,李鸿章心情复杂:他20岁时做诗言志,愿做贾谊这样的青年俊杰,言犹在耳,但是,倏忽年已花甲,两鬓花白,他却发现自己步履维艰,做什么事情都被互相牵制而留下遗憾。
可让他安慰的是,在188年,他所致力推动的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20年,似乎已经初见成效:
轮船招商局创办仅3年,就从洋商那里分回了1300余万两的市场份额,并把有的外商轮船公司挤垮。而到本年度,长江上的华商已经占了十分之六。开平煤矿从生产之日起就和日本煤争夺天津市场,而且渐呈优势。'官督商办'得到买办富商们的响应,在1883年形成了一个高峰。轮船招商局仅在这一年就添招新股100万两。《字林西报》还在这年的1月22日报道:'现沪上股份风气大开,每一新公司兴办,千百人争相购之,以得股为幸。'
20年前,当40岁的新任江苏巡抚李鸿章初次看到洋枪队展示的威力,他内心的震撼久久不去。从那时开始,李鸿章自认为他已经发现了挽救大清朝于摇摇欲坠处境中的途径,那就是借西方科技来充实中国的军事力量,以达到自强。
这种想法不独他有,'太平天国'之患一消除,有识官员们即致力此道,于是洋务运动从1860年代开始兴起。而作为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持续地推动这项进程,同时也被它时时改变。
18××年,他仍坚信中国之各项制度是远超西方的,只有武器落后于别人,因此他认为中国只要有了'开花大炮'、'轮船'两样东西,就有了让西方人忌惮的法宝。
'沙上建塔'而已
到了1870年代,李鸿章无奈地发现:孤立地创办军事工业,只是沙上建塔,无以为继,英法等国之所以强盛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有一个发达繁荣的大机器工业体系作基础。
因而他提出'寓强于富',以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为起点,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持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但始终未能成大规模。
李鸿章更头疼的是现代人才的极度缺乏,他对中国传统的八股取士制度深恶痛绝,18××年的时候就提出,应当在科举中另开洋务一科,用传统的形式选拔新型人才。
为此他还专门设立洋务学堂,早在1863年,就在上海成立广方言馆,设外文、数理、机器制造等课程。1868年,又在江南制造总局内附设译书馆,开始有组织的译介西方科学技术和一些人文著作的工作。后来又在天津陆续创办电报、水师、武备、医学等洋务学堂。李在1872年会同曾国藩奏请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并在曾国藩去世后独立主持此项创举。
李信奉的是经世致用之学,也就是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世事,他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