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语言学作业
结合语言学理论,谈你认为闽南方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国家推进闽南生态保护,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推进闽南语的保护?
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ân-lâm-gú),在台湾亦称为 Hō-ló-ōe(台湾话、台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
一、闽南语形成和发展趋势: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这同时体现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
二、闽南语使用现状:虽然闽南语目前仍有相当的使用人口,以及持续发展的戏剧文化。但其使用人数却因为中国大陆普通话推广而节节下降。
在台湾,教育场合几乎皆使用国语授课,传媒等公众媒体优先语言也为国语,使得占台湾人口近八成的闽南族群语言保存不易,普遍来说,中南部闽南年轻人较北部闽南年轻人能操流利闽南话,年轻人闽南语能力普遍低於年长者,在90年代后出生的新一辈,情况更为严重。也由于国语的官方地位,某些较不具母语意识的父母和新一代子女沟通也选用国语。
三、闽南语的保护
闽南语国内发展的现状却实在不尽人意。闽南语影响力逐渐下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外部来说,非闽南语系人口的涌入和闽南自身和外界的交流,提高了闽南人的普通话水平,从内部来看,很多闽南本地人视本地话为土语,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抛弃了闽南话。作为个体来说,掌握好普通话甚至是英语、日语的确对个人发展有利,但是长久以往,闽南文化及其载体闽南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