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doc

上传人:316363517 2018/5/23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漫谈中国文人折射出的中国文化
遥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岁月,儒家之“仁”,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非攻”,法家之严谨,兵家之战略战术……
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期,引发了十余种学说;一场学术流派的碰撞影响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奠定了几千年文化的基础……
“文以载道”,“道”传于四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至今,谓之文化。中国文人,将思想述诸笔端之时,觥筹交错、唇枪舌战之际;以文字承载的思想,折射出了怎样的中国文化呢?
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渐渐沦为统治的工具;自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更加禁锢了人的思想,最近读古文时也时常感到一股浓重的儒家思想气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己慎独”等,也出自儒家的经典。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厚。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不至于毫无用处,无论人们是否记得,它总会在后人身上刻下它的影子……道家的无为而治,以至于后来的黄老学说;兼爱非攻的思想,都能在文人的文字里嗅出它的气味;日常生活中所谓“知天命”“明哲保身”,出世和入世,无不把这种思想渗透于其中,融进文化里……
中国文人积极的入世观念和爱国情怀,渗透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建功立业,这种积极的济世情怀,出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观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老先生也曾如此盼望国家的统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也曾如此说。三国故事中,诸葛亮的舌战群儒里那段话,阐明了古代读书之人的态度:“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常觉得这种热情,映衬出的是一种蒙昧和无知,无法分清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也许是时代所限制了吧。
中国文人中有一种“隐士”文化,远离官场纷争、权术机巧,过一种“采菊东篱下”的生活。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吧,道家的思想正是如此。
常见古代开国功臣中,有功成则激流勇退的人。出世以明哲保身,成了很多人的选择。《三略》中不是还有“守微”一篇么?常见朋友们开玩笑说“你知道得太多了”,正是“守微”说的知道而不表现出来,以便全身而退吧……说到这个,不得不说说选择“出世”的另一种情况:怀才不遇。“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说到这个我常常想笑,为何写文的才能会和文人眼里的好运背道而驰?写文的人常常表现某种激烈的情怀,特别是诗词,即使是杜甫这样的现实主义诗人,也不免有不现实之处。要知道,太过现实的人写不出如此激情澎湃的文章呢;现实的人,会把心思用在权谋上,而非作文。
“怀才”,文人怀的是何种才呢?这种才不一定适合做官呢。“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泉州”,看到这句常为苏轼叹息。即使他晚年已退隐,心却还没退隐啊!这种行为,折射出的是,当国人在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中遭受挫折时,不得已的选择,李白得重用时,也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转变啊…..
至此很想提提儒家的“修身”思想,“修身、齐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