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色彩差异
主讲人:梁瀚予
中国画,又称“中国画”,古称为“丹青”(丹砂和青雘两种颜料,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又因因丹青两色不易变易,故拈而独出)
在传统中国画中,颜色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矿物质颜色,也即我们平时常说的“石色”,另一类是植物质颜色,也即是“水色”。顾名思义,“石色”颜料就是从各种有色矿石(贝类)中经过筛选、研磨、过虑、水漂、沉淀、加胶(粉状颜料没有加胶工序)制作而成的颜色,如石青、石绿、朱砂、石黄、雄黄、蛤粉等;“水色”则是从各种植物的根茎叶片中提取汁液加工制作而成的颜色,如藤黄、花青、胭脂、曙红等。但是,传统颜料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后,有许多已失传。
南齐的谢赫将中国绘画特有的设色规律和用色原则加以总结,在《古画品录》的“六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敷彩制形理论。
唐宋之前,色彩是绘画的一个重要表现语言,南朝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还强调色彩在表现对象、塑造形体方面的重要性:“画家布色,构兹云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到了唐朝,这一“以色貌形”的观念却发生了改变,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则变为弃色求墨了,他认为“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并由此肯定“运墨而五色具”。这种墨可胜色的理论和实践,最终演化为“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审美追求和批评标准。
唐朝时期的绘画还是以工笔重彩为主,仅据《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颜料的品种就达七十二种之多。而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画中常使用的颜色就只有十多种。
齐白石群虾图
:“我就很爱水中游动的小虾,我为它们的自由自在高兴,也为它们的互相争斗担忧,更为它们的垂危和死亡伤心。”
——齐白石
倪瓒容膝斋图
【名称】元倪瓒容膝斋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规格:59cm××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自署懒瓒。江苏无锡人。倪瓒自幼丧父,由其兄昭奎教养长大,家境富饶,曾在家中筑清閟阁,庋藏古玩字画。中年以后家道中落,一心好道,加深了避世思想,以至晚年散尽家产,漫游于湖泖山水之间,过着隐逸生活。倪瓒画学自董巨,而后创出渴笔淡墨横向斜皴的折带皴法,构图多为一河两岸,画上着墨不多,极空灵萧疏之至,显示一种冷傲孤寂的气氛。倪瓒常自称其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目娱耳。」他的画作构图简单,但以精简的笔墨,呈现出个人心灵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