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doc

上传人:aihuichuanran1314 2018/5/28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
在中国哲学的遗产资源中,朴素辩证法思想显然是重要的、且极富特色的部分,其中,尤以阴阳观念立论而展开的矛盾学说更具理论的价值和思维上的启示。而阴阳矛盾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又是和周易理念、周易思维智慧的发生。发展相联系的,所以从易学史的角度来考察阴阳矛盾学说的演进过程,进而揭示其特征、评析其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易传》:阴阳矛盾学说之源
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出于韩非“以子之矛攻子之后”的寓言。但韩非以“不相容者不两立”的两极对立思维理解“矛盾”的含意,把“矛盾”一词看成为非辩证法甚至反辩证法的概念。倒是庄子,在以相对主义批评独断说、片面性的同时,表述了与韩非不同的阴阳“相照、相盖、相治”,两者“彼此相因”、“交通而成和”(《庄子·则阳》)的思想。“交通而成和”,既讲了阴阳相待、对立的一面,又讲了两者间的转化和溶合,从朴素辩证法角度涉及到了“矛盾”的内在含意。
不过,庄子揭示“<易>以道阴阳”,倒是承认了他的阴阳矛盾观念源自<易>。但从庄子所处的时代和思想发生的顺序来看,此<易>当指《易经》,是庄子用阴阳观念诠解<易经>爻象、卦象的思想主旨所得出的结论。表达的是雏型性的“矛盾”观念。
到了战国末期撰成的《易传》,则融合了老庄道家和早期儒家对《易经》意蕴的阐发和诠释,确立起“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从天道和人道二方面展开阴阳观念,又引伸出一系列具有朴素辩证法色彩的概念、范畴,其中就包含了对阴阳之间矛盾关系的论述,代表了古代中国的阴阳矛盾学说的初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认为,《易传》构成了后来阴阳矛盾学说演进的一个源头。
“气分阴阳”、“气化阴阳”,是中国古代阴阳元气论的重要思想。《易传》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包融了这两项内容,为阴阳矛盾学说奠定了朴素唯物论的基础。“气分”。总要展开为一个过程,“气化”则形成阴阳二气的物质性运动。(易传》对这样一种运动过程作了考察和分析;提出诸如“生生之谓易”、“阴阳交通、化生”、“革故鼎新”等思想命题,构建起阴阳矛盾学说的基本框架。
(1)“生生之谓易”
在庄子那里,“气分”和“气化”观念是同阴阳“交通成和而物生”相联系的。同样,苟子讲“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也意味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苟子·礼论》)。以为“气分阴阳”、“气化阴阳”都伴随着自然万物的必然生成和进化。这就是说,阴阳气化应该是一种生命运动、生殖过程。对此,《易传》作者说了许多话展开论述。例如“天地交而万物通”(《泰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革卦、彖传》),“天地相遇品物成章”(《*卦·彖传》),“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丰卦·彖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传》)。并从中概括出“生生之谓易”的命题。“生生之谓易”,近人有不少称之为《易传》一书之宗旨。原话出于《易传·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句。把“生生”与“日新”对应来说,是表明阴阳气化的生命过程贯穿着“推陈出新、德性隆盛、日日更新”的实质内容。
(2)阴阳气化与变通、化生在现代汉语中。“变”与“化”常常联用,很少有人想到两者间的区别。但在古代中国,两者的区别却颇为明显,而且正是通过这种区别,分别考察了生生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具体形态,极大地丰富了对阴阳气化过程中矛盾运动问题的思考。
总体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