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初到图书馆去借这部书的时候,我着实被它吓了一跳,一本薄薄小册子和两本很厚实的书,顿时有种想转身离开的冲动,虽然我还是拿下来看了,但是依然枯燥的令我读不下去,于是我只得匆匆浏览了个大概便又还回去了。
这部《中国思想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一起编著的,所涉及的范围显得比较广泛,它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又显得比较复杂。
和读所有的书一样,我拿到手的便是浏览他的目录这本《中国思想史》一共三册,即《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值得一说的是这部书的导论部分:导论部分着重阐述了作者的研究视角、资料取舍和写作思路,在全书中完整而独立。
主干内容则以独特的观察与理解,对上古至七世纪以前爲这部思想史的前一部分《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做了铺垫,接着说了七世纪以及十九世纪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同样是为下面的《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做铺垫。这部书不仅关注中国古代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知识来源和依据,同时也注重从古代星占历算、祭祀仪式、出土文物、医学著作、地图、绘画、墓室壁画等文献中挖掘蕴含的思想价值。
《引言》第二段中说道:“回顾现代学术史却可以发现,在近代中国,思想史这一名称似乎没有哲学史这一名称受青睐,或许,三分之一是因为西洋的‘哲学史’的现成范式给予转型期中国学术的方便,三分之一是因为‘哲学’一词的西洋意味在二十世纪前半期对中国学术的诱惑和挑战,还有三分之一是由于大学学科的划分中有哲学一系,因而需要相应的教材。……所以,翻开二十世纪的学术著作目录,以‘思想史’为名的著作似乎还没有以‘哲学史’命名的著作多,而且也不像哲学史的撰述,曾经经历过相当完整的过程,积累过相当成熟的经验。”书中这样说道其实是为了凸显思想史的重要度,凸显思想史写作在今天的意义。但是我却总是觉得他的说法有些缺乏具体数据的支持。显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疑虑并不影响这部著作的阅读。
《中国思想史》主要说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
他的第一部分《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先是充分利用了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先是重构了上古思想世界,即使:大同世界,接着诉说了上古三代即殷商周,的观念与思想,然后则说明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他们的主流思想:儒,道,墨。三种那个时候的主流现。虽然现在我们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传统,但是事实上已经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
在:《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最后,所讲述的是外来的思想的传入,以及思想大融合的演变
这部书正文的第二部分《中国思想史: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