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声声慢
李清照
、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在颠沛流离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又丢失殆尽,晚年过着孤寂愁苦的生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为我们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点点滴滴
到黄昏
梧桐更兼细雨
少女的纯真
少妇的离愁
老妪的凄凉
往日幸福的浓度越大,失去后的痛苦就越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个人自由朗读: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讨论:
作品从头到尾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达“愁”的?
《声声慢》
主题:探究词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运用了十四
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
调?
明确: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背井离乡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
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想寻觅的东西太多了:爱情、婚姻、故乡、和平、幸福,她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既是周围的客观环境又是作者的心境写照,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于是有了“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白。
这就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以动作来写“愁”
以情境来写“愁”
直抒“愁”意
若有所失
寂寞冷清
凄苦无告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以身体的不适来写“愁”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以味觉、触觉来写“愁”
赏析: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