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试验段一标
围
护
结
构
施
工
方
案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
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1标项目部
1、工程概况 2
2、施工原则及技术标准 2
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2
4、场地环境概况 2
5、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3
6、水文地质概况 3
7、不良地质情况 3
8、环境影响分析 3
9、围护结构形式 4
10、工程材料 4
11、主要围护结构施工 4
5
施工程序 5
施工程序说明 5
锚杆施工 5
13
14
14
14
14
15
16
17
18
19
19
12施工注意事项 20
20
20
21
22
13、其它 22
1、工程概况
Ⅰ标段为锦锈大道站(含)~中山路站(不含),起讫里程为K20+~K22+868,,包含锦锈大道站、紫云路站、锦锈大道站~紫云路站区间、紫云路站~中山路站区间,主要工程内容为车站及区间土建工程(含设备安装配合、装修配合、验收、缺陷责任期修复、保修期保修等)。车站设计为地下负一层侧式站,采用明挖方案。
2、施工原则及技术标准
1、围护结构按临时结构施工,考虑其承载能力及变形对基坑安全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2、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
3、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施工时加强对基坑外地面和围护结构的观测。基坑外地面最大沉降量≤‰H(H为基坑开挖深度),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2‰Hmm或≤30mm,两者取小值。
4、考虑基坑周边的既有结构物安全。施工时基坑周边不允许弃土、堆积材料及大型机械设备。
5、全线基坑排水采用坑内明排法,不进行坑外降水,。
6、围护结构在施工期间承担全部侧向水土压力,在施工主体结构时不考虑围护结构的作用。
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本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引自《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紫云路站~中山路站区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编号:2009勘察051-9;北京城建勘察设计研究院;2009年7月20日。)
4、场地环境概况
本工程地形基本平坦,地势自北向南呈波形起伏,~,场地地形起伏不大,~。
区间东侧有一些水塘,部分地段有积水,对基坑施工有一定影响。
区间西侧地下管线密集,分别上下水、热力、通信及燃气等管线,错综复杂,对基坑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本工程沿线场地地貌类型单一,地质条件较好。线路基本沿己建道路路侧、规划道路路中进行。沿线场地内多为在建或空旷地带,地势较为平坦。
该段庐州大道道路红线宽度在50m,其中绵绣大道站至方兴大道站区间,庐州大道为己建道路,方兴大道站至终点道路尚未修建。沿线相交道路分别是:绵绣大道(道路红线60m,己建)、扬子江路(道路红线36m,未建)、南京路(道路红线36m,己建)、万泉河路(道路红线36m,己建)、福州路(道路红线36m,己建)、紫云路(道路红线60m,己建)、长沙路(道路红线
36m,庐州大道北侧己建)、洞庭湖路(道路红线36m,未建)、中山路(道路红线50m,己建)。
5、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本工程涉及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层、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三个大层,按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进一步划分为4个岩土层。
6、水文地质概况
合肥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上层滞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土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层中,水位不连续,变化幅度大,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的补给。
7、不良地质情况
本区间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地貌属南淝河二级阶地,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岩土工程详勘察报告》,本区间范围无活动断裂经过,除膨胀土可能会引起地基、基坑边坡膨胀变形外,无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
8、环境影响分析
危险地段预测及其与工程的互相影响
1)线路东侧沿线水塘
本区间东侧沿线分布有多个水塘,部分坑内有积水,水深约为1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