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喻寄托手法,有《刘梦得文集》。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首联交代了什么?
“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
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辛酸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描写了怎样的现状?
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辛酸、愤懑
怀恋、怅惘
豁达、进取
积极、昂扬
小结
用典
比喻
富有哲理
积极进取、乐观豁达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大意: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舍生取义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