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皮肤生理学
皮肤概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面积:—
重量:占体重的15%
厚度:—,手掌、足底皮肤最厚约1—3毫米,。
皮肤会随着年龄、季节、性别、部位不同而异。
人体的构造
人体最基本的单位:细胞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细胞质:为细胞膜于细胞核之间的物质,含有细胞成长、繁殖以及自我所需的营养
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核质和染色质
细胞的功能
细胞的新陈代谢
细胞的生长发育
细胞的繁殖
皮肤的外观
皮沟:皮肤上纵横交错的纹理线。(是由真皮中纤维束的排列和牵拉所引起的)
皮丘:被皮沟保卫附图起来的菱形部分。
皮孔:皮沟交汇处又很小的孔穴,毛发由此处延伸出来
汗孔:与皮丘中点的一个个小孔。
皮嵴:皮沟将皮肤划分为细长、脚平行、略隆起的部分(指纹既有皮沟和皮嵴所组成)
表皮组织学(上皮组织)
是皮肤得知外层,-,表皮内无血管,花上表皮后不会出血,但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外界的事物。
表皮与真皮之间以波浪结构连接,表皮深入真皮中的部分称表皮突,真皮深入表皮中的部分称真皮乳头。
皮肤的结构
皮肤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
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表皮又分为五层:
角皮层、透明层、颗类层、有棘层、基底层
基底层
为表皮的最内一层,是单层的立方形至圆柱形细胞。
使表皮的最下层,与真皮波浪式相接。
有机地细胞和黑色素细胞构成。基底细胞具有分裂繁殖能力,是表皮各层细胞的生化之源,故又称生发层,当皮肤受外伤史,如果基底细胞未遭破坏,经一段时间,皮肤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而且不会留疤痕。每10个细胞中有一个黑色素细胞,有分泌黑色颗粒的功能,可吸收阻挡紫外线,起保护作用。若黑色颗粒代谢不良,会导致色素沉淀产生斑。
有棘层
(棘细胞层)由8-12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多变形细胞组成,为表皮层中最厚一层其主要功能:1、吸收淋巴液中的营养成分2、供给基底层养分3、协助基底层细胞分裂
颗粒层
由3-5层扁平活细胞组成
主要成分:晶样角质-折射光线,含有一种称为透明角质的颗粒得名,其透明颗粒为人体抵抗光线的主要物质。
透明层
数层融化成一层,扁平无核的透明死细胞构成,呈无色透明状,光线可以透过。
主要成份是:晶样角质-折射光线。
只有手掌、足底等角质层厚的部位皮肤才有此层。
角质层
是表皮的最外层
由20-30层扁平无核的教化死细胞构成,呈鳞片状
主要成份:角质蛋白,具有较强的吸水性,通常含水量在15%-20%之间,使皮肤柔软,不发生干燥、皲裂现象。角质层是表皮层最重要的屏障,能耐受一定的物理性、化学性、机械性伤害,并能吸收一定的紫外线,对内部组织起保护作用。
表皮的角化过程
表皮细胞有基底层开始分裂,逐渐向上推移生长,到表皮的最外层,最后形成教化脱落的过程成表皮的角化,简言之就是角脘细胞的分化过程
基底层新生细胞14天颗粒层14天角质层表皮细胞更替时间28天为一周期
表皮的角解现象
当角化的同时,在表皮层的角质骗汇渐渐地被分解,成为角解。
表皮层的四大细胞
角质细胞(角脘细胞):
为表皮的主要成份,主要功能是形成角质蛋白,具有防水及保护功能的角蛋白,并参与免疫反应。
黑色素细胞:
为树突状的单细胞,这类细胞可产生黑色素。
兰氏细胞(郎格罕细胞):
约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4%,这类细胞来自骨髓,也存在于淋巴组织中,具有免疫功能。
牟克耳氏细胞:
分布在体表特殊区域的基底细胞层,这类细胞与神经末梢形成牟克耳氏盘,是一种机械接收器。
基底膜
位于表皮的下突部分,和真皮层乳头互相连接,呈波浪起伏状。
功能:1、通透屏障作用2、对表皮的支撑作用3、对真皮的黏附作用
真皮组织学(结缔组织)
为皮肤的第二大层。
真皮位于表皮之下,与表皮呈波浪状拉评估相连,其厚度约为表皮的10倍,由大量纤维、细胞和基质构成,并含丰富血管、淋巴管、神经、腺体、立毛肌等。
结缔组织
纤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
细胞:纤维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
基质:是粘的胶状物,填充在纤维组织和细胞之间,它的主要成份是粘多糖,还有一些蛋白质、盐分和大量水分
真皮又分两层:
乳头层:1、于表皮紧密相连2、含细小的圆锥形突出物,呈乳头状,朝向表皮3、含毛细血管、神经、淋巴管、毛囊、皮脂腺、汗腺
网状层:与乳头层无明显的界限,主要由结合纤维所构成,赋予皮肤弹性与韧性,内含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
真皮层的三大细胞:
1、肥大细胞:是结缔组织中的一种单核性大细胞状、细胞大、可呈圆形、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