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迎合时代的主流电影
——浅评《夜半歌声》
虽然《夜半歌声》至今已多次翻拍,但是作为我国第一部恐怖故事片,由马徐维邦拍摄的版本在当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无论是由于时代原因,还是拍摄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但是在当年作为噱头的恐怖片,或是新鲜的音乐歌唱元素,我认为都是主创人员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反封建,争自由的迎合当时主流时代特征的主题。
首先,影片极力为我们营造一个阴森恐怖的气氛,无论是从影片上映前的海报宣传,还是影片通篇的影调基础,都是灰暗阴森的。再加上导演本身的美工出身,在人物化妆方面的极力表现,还场景气氛上的过度烘托,都使影片无限的达到创作者想要的气氛环境。比如在影片的宣传海报上,他就使用的是一个孤魂的背影面对着观众,使人有无尽联想的同时,也有无尽的恐惧。再如影片在主人公宋丹萍出现时的极尽渲染,使人们在观影心理上有一定的期待,但更多的是一份担心和害怕,因为不知道到底宋丹萍的被镪水腐蚀的水到底是怎么样的,直到影片发展到后来,他面对观众时,一方面解除了观众的不解,另一方面有吓到了观众,从而营造出了恐怖的阴森的气氛。并且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也是极力的营造气氛,运用大量的逆光,拍摄孤独的背影,拍摄久无人去的破败的花园等等。都使影片达到了恐怖可怕的外在观影感受。
其次,影片另一处利用外在形式吸引我们的应该是大段戏曲演唱,一方面是影片的情节需要,参与了故事的讲述,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歌唱的有声元素来吸引观众。因此才会出现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超强组合,更为影片本身增色不少。作为影片的剧情设计,主人公宋丹萍本身是一位作为在戏院唱戏的革命者,所以在影片的讲述中自然缺不了大段的戏曲演唱,来参与到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其次,在宋丹萍的面容被毁自能躲在戏院顶楼孤苦生活时,晚上只能通过歌唱的形式来舒缓一下内心的苦闷与寂寥。同时生活苦闷的李晓霞也只能依靠此来惨过余生,因此再次歌唱不仅是参与故事的叙述,更表达了两人的心情,尤其是当哀婉凄凉的歌声在瑟瑟的晚风中飘荡时更使观众陷入深深的伤心和无尽的同情之中。当然,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背景音乐中,也不免出现切合时代的激昂奋进的快节奏的段落,这不仅有暗合主题之意,更与宋丹萍的哀婉之乐形成对比,使影片的节奏有张有弛,有急有缓,舒缓得当,协调一致。
但是,处于当时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中,作为电影艺术家,也不可避免的投身到救国救亡的革命主义事业之中,因此对于他们,就只能运用电影的手段来传达革命号召,鼓舞人民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前面无论是恐怖气氛还是音乐元素,都是为电影的主题来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