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非能源合作:新时期的双赢之路2012 年 2 月 21 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公司与图洛石油公司(“图洛”)已完成此前签署的销售和购买协议(“协议”)的交割。根据协议,公司收购了图洛在乌干达 1、2 和 3A 勘探区各 1/3 的权益。交易总对价约为现金 亿美元。自 2011 年 4 月三方传出共同投资约 100 亿美元于乌干达项目以来,最终在十个月后达成合作协议,比之前预测的时间晚了近半年。2012 年 2 月 22 日,乌干达图洛石油总裁,EllyKaruhangu 在 2012中国非洲投资与风险论坛上透露,图洛与中海油的合作谈判已经持续有两年时间。“我很荣幸地宣布,昨日我们与中国最大石油公司之一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我们将联手共享未来的繁荣。”交易完成后,中海油将担任原 3A 区块中新 Kanywataba 勘探许可证及由原 3A 区块 Kingfisher 发现转为生产许可证的作业者。图洛和道达尔将分别担任 2 和 1 勘探区的作业者。这并不是中国能源企业第一次走进非洲。来自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资料显示,2010 年以来,非洲开展招标活动的国家和推出的区块明显增多。2010 年前 10 个月,共有 8 个非洲国家已举办或计划举办招标活动,对外招标区块超过 150 个,招标活动集中在北非和西非地区。中国能源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2 年年初的苏丹人质事件,之前的突尼斯政变、南苏丹独立、索马里海盗事件等局部地区的政治动荡加剧了中国能源企业在非洲投资的风险。非洲部分资源国家也加大了对本国资源保护力度,提高了合资合作门槛,政府甚至直接干预重要资产交易,但这并不影响中者采访了多位非洲问题专家,包括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中非工业合作论坛秘书长程志刚、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小峰、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他们普遍认为,中国能源企业投资机遇大于挑战,中国企业与非洲企业的合作,应当着眼于打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好关系,在合作模式上有所创新。中非能源合作简介非洲地区石油资源量 亿吨,占世界石油资源总量的 %;天然气资源量 31 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 %。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埃及 5 国的石油资源占非洲的 85%;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的天然气资源量占非洲的 73%。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非洲投资不仅成为中国能源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成为中国能源战略不可缺少的板块。从中石化与中国国家海上石油公司联手收购安哥拉一个海上油田 20%的权益,pany(美国)联合中标利比里亚一个石油勘探项目;从中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制造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南非开建一座容量达 100MW 的太阳能工厂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肯尼亚西部新建一个 20 兆瓦的水电站;此外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在尼日利亚参与数起包括翻修公路、修建学生宿舍在内的大规模项目等等,中国能源企业以购买、参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走进非洲”,着力形成中非双方合力共赢、持续发展的局面。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呈现哪些特点?程志刚:中国与几乎 95%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悠久的交往历史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相比其他国家,尤其美国、韩国最明显的优势。现在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日用品等方面,未来 5—10 年,中国企业要加强对非洲技术、信息的投资,比如物联网技术、比如三网融合技术,不可否认,将来谁能在非洲的信息技术领域获得优势谁就能在非洲的发展中获得优势。贺文萍:和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具有一些优势。比较突出的是人力成本低,效率高,利润期望值较低,这些优势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改变。现在大力提倡进入非洲的中国企业实行“本土化”,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所要实现的,就是要从以劳动成本取胜,到以质量、管理取胜,创造自己的盈利空间。如何看待中国和非洲在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贺文萍:现在,中国企业在非洲进行知识产权转移的做法并不太多,非洲国家和企业更希望中国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宋智晨:在互惠共赢的前提下,中国能源企业向非洲转让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目前,中国能源企业在非洲正面临越来越多指责,其中一点就是指责中国能源企业只关注开采非洲的资源,而没有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如果中国企业能够适当地向非洲转让技术和知识产权,势必有利于减少这些指责。同时,非洲政府普遍欢迎外国企业推动当地技术的发展。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必然有利于在非洲的进一步发展。张小峰:对于向非洲国家转移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问题,我认为没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