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让“意会”变成“言传”.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让“意会”变成“言传”.doc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2018/6/6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让“意会”变成“言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让“意会”变成“言传”
山东省博兴县兴福镇兴合小学郝明倩
      我工作十几年来,一直从教语文,可以说对语文情有独钟。尤其是近几年,我更喜欢进行诗歌或者像诗歌那样的散文课堂教学,特别是我校每学期每个教师必须执教的公开课,我执教了很多篇诗歌,我校有的老师还笑说“你都成了诗歌专业户了”。实际上,我知道“专业户”我不敢当,但是我知道自己真的喜欢诗歌和散文。我总觉得语文本身就是一本美丽的诗歌集,而里面的诗歌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我也觉得,语文教学就应该是诗一样的教学,让人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我还觉得语文教师就应该具有诗人的激情、才情和浪漫,才能感受到语文中的美。所以,我喜欢诗歌,也喜欢进行诗歌教学。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对于充满幻想的小学生来说,从小爱诗、读诗,必定能吟咏性情,陶冶心灵,丰富想象,发展思维,从而为成长打下丰厚的精神底子。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年都收录了十多篇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歌。
  可是,这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读起来很美,学生却很难体会,或者说心里明白了,嘴上却表达不出来;即使是教师,有时候也很难解答,这也许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吧。为此,我对照这样的文章思索了很久,也实践了很多次,终于悟出了一点心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吧。
  一读,这也是大家都可能采用的方法。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点明了诵读的重要性。读时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朗诵还应讲究方法,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学生读到“其义”自然而然涌到嘴边,不说不快时,再让学生说,自然有话可说。
  二补,补充“意犹未尽”的“意”。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有些句子似乎意犹未尽。而对这些意犹未尽的句子,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却有些难度,所以引导学生将那未尽之意补充完整,就好理解多了。这就是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如在执教美国作家狄更斯的《别挤啦》时,在学生探究诗歌第二句“世界那么大”时,我引导学生补白“世界那么大,它包括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包括世界上各种不同肤色的人”,有的说“包括动物、植物”,还有的说“它包括地球上的所有事物”……在这样的补充扩展下,学生深刻认识到了世界的广袤无垠,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世界这么大,会挤吗?作者为什么要呼吁“别挤啦”?随着问题的深入,他们还会思考文中的“挤”到底指什么?
  同样这样的教学也可以用于优美的抒情散文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