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意会和言传.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意会和言传.doc

上传人:w8888u 2022/1/2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意会和言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意会”和“言传”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意会”和“言传”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在教学中笔者曾遇到这样的事情:意会了词语的意思,却“言传”不出。那么,这样的“意会”是否可以浅尝辄止?这样的“言传”有否必要存在?又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地融合“意会”与“言传”,构建一个和谐的语文教学体系呢?这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
  一、语文教学中“意会”的必然存在
  中国古代私塾教学不厌其烦地反复吟咏,旨在通过不断积累来让学生整体意会。正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兴会,便欣然忘食。”再有,近年来《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意会”的必然存在,是由语文教学这个特殊的系统结构决定的。
  。文字材料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离开语言文字也就没有了语文教学。生活是复杂的,表达起来很艰难。同时,语言文字的模糊性、松散性,语言环境的变化等等,都让我们无法对文学作品的内涵,人物形象的美丑,人物的心灵、品质,甚至一句话一个词语的意思,去作一个精确的界定。这些都需要自己去体验、感悟。正如苏教版小语第五册《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又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的到人的生活。全文清新隽永,含义深刻。在教学中如果把“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简单地概括为“光合作用”给学生以解释,就风干了语文的灵性,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血有肉、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对于文学作品形象的把握,意义的获得,情感的体验,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结构、认知水平等等都着很大的关联。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时,有些教师不遗余力,给学生讲解珍惜时间的名言,列举名人分秒必争的故事;有些教师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有什么时候感到时光匆匆了,说说什么时候让时间白白浪费了。我想教师煞费苦心灌输给学生的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概念,应该远不如学生把日积月累的生活体验融入课文,在反复阅读中感悟时光匆匆来得深刻。学完全文,有学生顿足说道:我要制定一份生活学习时间表,再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语文教学中“言传”的必然存在
  语文教学追求精确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在语文教学认知领域,《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一些具体的要求: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能借助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等等。这些具体要求的提出给现行的语文教学指明了途径。而且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下的语文给教师们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