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言传画意,意会诗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代的诗人、词人在其作品中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体验和创造出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细细地品读,认真地体味,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都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书都编排了十几首古典诗词,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陶冶性情的好机会。然而,由于教学进度和考试内容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师一般都只用两课时来完成五首诗词的品读,用的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熟读、背诵、翻译三部曲。这与其说是品读,不如说是“走马观花”。学生来不及观其貌美,嗅其花香,就要举步前行了。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法,不外乎是用一层薄薄的黑纱盖住了这些“瑰宝”,让人看不清、想不透,这无疑是一种浪费。诗歌的教学不应只流于形式和片面,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翻译只会冲淡了诗意。这样的课堂只会显得单调,更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借鉴过其他教师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作过初步的尝试,那就是采用“以画传情”的方法来进行意境教学。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尝试和心得体会:
一、语感精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对“读”,有经典的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等。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如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该小令以十种景物组合构成凄凉晚秋的意境。总的来说,朗读的时候,语速稍舒缓,音调低沉。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九个事物均为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在朗读时,应强调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音调要低沉,表达出愁苦之情。这样反复地吟咏诗句,在整齐、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歌的生命力跳动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品析诗的含义,体验诗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二、图片帮助,理解诗歌意境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地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现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边看画,边读诗。即在教学过程中以相应的图片帮助理解,这是诗歌意境教学中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方法。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诗人“单车”“问边”,行经宽阔无边的大漠,顿生孤独寂寞之感,故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绘景名句。读到这一句,因为学生多半没有到过西北大漠,对诗中雄浑壮阔的景观难以想象,对诗人那种孤寂之感更难以理解。这时,展示一系列以西北大漠为主题的画面,观赏那黄沙浩瀚的壮阔景观,让学生对西北大漠有一个初步的感观认识,
然后让他们自行想象:假如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广漠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时再回到诗中,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很自然就领略到了其中的魅力。再辅之以“落日”“炊烟”的画面,让学生讨论:“烟”什么情况下才会直直地上升?“落日”如何显得更圆?这两种景物能勾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