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hk5 环境伦理.ppt

格式:ppt   大小:109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hk5 环境伦理.ppt

上传人:bdjigr52 2018/6/10 文件大小:10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hk5 环境伦理.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五章环境伦理
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道德意识、道德活动以及道德规范等。
传统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建立合理的人际道德规范为目标。其功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ethnics)在继承传统伦理学内涵的基础上,把其研究范畴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具有人类生存的社会性和自然和谐性的双重内涵。主要研究人类正当、合理行为的界定,人类对自然界应负有的义务等问题;着重讨论自然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此外,它还研究人对自然的利用、补偿原则等实践问题。
人—地关系的异化过程中的伦理观
一是产业革命之前,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完全依赖大自然所产生的环境伦理观。
二是产业革命以后,人类已经由环境的产物变成为影响自然过程的“第三驱动力”。产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
三是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条件下产生的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第一节不同环境伦理观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
(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观
中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仁义”,即是其最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规范。“仁”,是指对人、对物要有爱心,“义”是指实现“仁”的方式。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程颢(hao)进而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朱熹在注释《周易》时指出:“物各得宜,不相妨害。”进而承认自然界万事万物和谐共存的必要性。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自然的法则。
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三才”(天、地、人协调一致),道家则是“四大”(道、天、地、人协调一致)。二者都有天、地、人三要素。它们既包含了人际伦理,又包含了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
儒家“天人合一”、“天籁”(自然界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一致,这是古代朴素的环境伦理观的典型表述。它认为自然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要阴阳配合、刚柔相济、上下和谐,才能达到完美境界的协调思想。主张“得养(充补)则长,失养则消”。
“得地则生,失地则死”,“天时地利,人和物丰”,“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官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显然,这些都是约束人们的行为、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思想萌芽。
先民们创造的“桑基鱼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也正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全局意识”和“综合、整体观点”的体现。“天人合一”观反对人类纵欲,认为对欲望的过度满足必然带来“天人和合体”的破坏。道教也劝导人们返理归真,过顺应自然的、淳朴真实、恬淡简朴的生活。
(二)马尔萨斯的“人地矛盾”观
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产量却按算术级数增长。人口一再倍增,有如地球体积不断减半。有限的耕地使得粮食产量不可能按几何级数与人口总数保持同步增长,其结果终将导致粮食和基本生活资料下降到低于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下限。
因而他率先提出了抑制生育的观点
(三)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把人的利益作为最高准则(ultimate norms)来判定一切事物。它倡导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提出人类有权为了自身的利益来随意对待自然,认为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建立在自然的屈服之上的。其代表者John Passmore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