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L”形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L”形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6/10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L”形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L”形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
【关键词】 L形钢板肘内翻儿童
肘内翻是儿童肘部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尺偏型)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据报道高达50%[1]。肘内翻畸形不仅影响肢体外观,还会引起肘关节正常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如肱骨滑车发育不良、鹰嘴窝变浅乃至消失、肘关节不稳、疼痛、无力、提携困难等[2]。手术矫形,可以阻止继发性关节骨性结构异常变化。肱骨髁上外侧楔形截骨克氏针交叉固定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存在固定不确定、内上髁进针固定操作困难、易损伤尺神经等缺点。普通钢板固定,切口长、创伤大、影响骨愈合。自2004年6月改用“L”形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25例,效果良好(图1),现予报道。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3~14岁,平均8岁;左侧17例,右侧8例;病因:均为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不佳引起;外伤病史最长6年,最短4个月,。肱-尺内翻角度17°~35°,°±°,Baumann氏角85°~108°,°±°。全部病例无神经血管并发症,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0°~134°。
2 手术方法
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取上臂远端外侧直切口,长4 cm左右,在肱桡肌与肱三头肌之间进入后,切开骨膜并向前后剥离,暴露肱骨截骨面。截骨前,根据年龄大小选择合适的“L”形解剖钢板,并将“L”形钢板适当预弯,以使其与截骨后的肱骨外侧面吻合。 cm处作与关节平行的截骨线,再依据术前测得的截骨角度在近端作另一截骨线,切除一定角度楔形骨块,保留内侧骨皮质的连续性,用手法折断,观察肘部提携角满意后,将预弯好的钢板置于截骨处外侧面,并在外翻位加压,使截骨面紧密接触,自截骨线远端水平拧入2枚横置螺钉,近端拧入2枚纵向螺钉固定(图1)。伸屈肘关节,截骨处固定牢靠后关闭伤口。
3 术后处理及治疗结果
术后用长臂石膏托固定于肘关节伸直位,术后12 d伤口拆线,改肘关节屈曲90°位石膏固定1周,然后去石膏外固定,逐渐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5 讨论
肘内翻是儿童肘部骨折常见的并发症,肱骨髁上骨折远端尺偏、向前旋转是导致畸形的主要原因,肱骨髁上截骨矫形是治疗儿童肘内翻最常用的方法。截骨矫形后内固定多选用交叉克氏针,也有用钢丝、普通钢板固定等。克氏针内固定,虽然操作简便,但存在外侧截骨面接触不紧密,固定不牢靠、钢针松动移位致使畸形复位,针道感染,皮肤溃破,内上髁进针困难易使尺神经损伤以及罕见的肱动脉瘤等并发症[4]。采用钢丝进行内固定,也存在固定不确定,畸形容易复发,治疗效果差等问题。普通钢板固定虽然牢靠,但术中骨膜剥离范围较大,其截骨水平面较高,形成骨干截骨易导致楔形截骨后肱骨近端向尺侧移位延迟愈合,术后虽然肱尺角已经纠正,但患侧外观仍与健侧不同[5]。采用
“L”形解剖钢板固定具有以下优点:(1)“L”形解剖钢板比普通4孔钢板小,且远端2枚螺钉横置,术中骨膜剥离范围少,其纵行固定,可保证截骨面的紧密对合,有利于骨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避免了克氏针等内固定方法所引起的内固定物松动,外侧截骨面对合不严密,针道易感染,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L”形解剖钢板远端2枚螺钉在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