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语言与文化
总学时数和学分:本课程计划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语言与文化》是我院面向全院11级各专业开设的一门素质任选课程,是为继续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规范使用语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课程。
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最根本要素之一,文化为语言的发展、丰富和创新提供最有力的支持。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汉语又是汉文化中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优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给后代留下的巨大财富。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还有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心理思维、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内容广泛,博大精深。
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主体语言文字,从雅言、通语、官话、国语到普通话,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现代汉字,包含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广博、精深、厚重的内容与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保存与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具体内容,对促进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汉语言文字和中,无疑会有显著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结晶,借助汉字、词汇、俗语、歇后语等语言形态了解到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汉族人的姓名文化和地名文化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与内涵。
《语言与文化》教学,可以引导和感染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形态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该课程引导学生对语言和文化进行深层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中国文化,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适体性、提升交际的成功率,同时也强调语言调查和学以致用。
二、基本要求
让学生通过汉字,词汇,俗语,成语等丰富的语言形态对汉族人姓名,地理名词(地名),饮食词语,宗教词汇,民俗礼仪词汇,称谓词汇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有所了解,并能通过学习领悟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文化的生存环境。
借助语言了解文化,通过对文化的认知去合理规范的使用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并热爱民族语言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既不单纯研究语言,也不专门探讨文化,而是着眼于两者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以解语言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32学时,其中授课30学时,考核2学时,具体如下:
第一章课程导论(2学时)
第二章汉字与中国文化(2学时)
第三章汉族人姓名的文化意蕴(2学时)
第四章汉语称谓表达的伦理观念和宗族制度(2学时)
第五章地理词汇的社会文化表现(2学时)
第六章饮食文化词语(2学时)
第七章民俗文化词语(2学时)
第八章汉语与宗教文化(2学时)
第九章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