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传染病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101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传染病总结.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8/6/20 文件大小:1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染病总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用显微镜下凝集实验(MAT),简称显凝试验。抗体效价〉1/400,或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确定诊断。
: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释放***,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为发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克斯海默尔反应。
:部分钩体病人在发热消退的恢复期可再次出现发热,眼部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般认为是由机体感染钩体后诱发的变态反应引起,称为钩体病后发症。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典型病变,表现为增生性血栓坏死性血管炎及其周围的炎性细胞浸润而形成的立克次体肉芽肿,称为斑疹伤寒结节。
“窗口期”:当HBV感染时,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称“窗口期”,此期很可能有传染性。
:即暴发型霍乱。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是由霍乱孤菌产生的一种外***,是引起霍乱腹泻的主要原因。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
:为伤寒患者与极期出现的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多在十个以下
:即伤寒杆菌凝集试验。是检查患者是否被伤寒或者副伤寒杆菌感染的一种检测。肥达反应是利用已知伤寒菌的H和O抗原以及甲乙副伤寒杆菌的标准液与病人的血清做凝集试验。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与变形杆菌的O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临床上常用变形杆菌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用于斑疹伤寒的辅助诊断。
:为麻疹患者前驱期的特征性表现。位于双侧第二磨牙所对应的颊粘膜上。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较大,24小时波动范围大于1℃,但都在正常以上。
: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至正常的缓解阶段,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症状。
:与病原体内***诱发的肾小球微血管发生凝血,促使红细胞破裂,导致肾血流受阻有关,常发生在病程的1-3周,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黄疸加深、接着出现少尿无尿,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肾衰。可见于伤寒,菌痢和疟疾。
: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降低,从而引起功能性肾功能不全。
: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时期。
:指机体的免疫力下降时,原本已寄生在人体中的一些非致病菌所造成的疾病,而这种感染对具有正常免疫力的人不会造成疾病的状态。
:指发生重型肝炎时,患者血清胆红素上升,而ALT水平反而下降的一种现象。

,即传染过程的不相同的表现,它们是: 、、、
、。
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 、、。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 、、、。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 , 。
直接侵犯***作用免疫机制
, , , 。
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 , , 四个方面。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严重者可并发和。
咽、喉、鼻等处。心肌炎神经瘫痪
,但能产生,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较弱外***
, 脱落。喉部由于,
脱落。
紧不易粘膜上批具有纤毛易脱落
,分别为, , 和。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鲍氏志贺菌
,其传播途径为。其多发季节是。
急慢性菌痢病人及带菌者粪口途径夏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