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doc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2018/6/22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高职生的自我认同感不强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班级中50%的学生理想中的“第一志愿”并非高职教育:一部份学生是由于高考发挥失利又不愿面对复读的不确定性而选择高职,还有些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同学虽然上了三本分数线,却碍于三本昂贵的费用不得不选择收费相对低廉的高职,个人志愿与就读学校的不符使得部份高职生难以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并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悲观失望、自卑情绪弥漫。由于高职生大多从小在学习自觉性上有所欠缺,一部份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认为学习差就样样差,“高考失利”后对自己的能力全盘否定。在自我效能感低下及自我激励机制缺乏的情况下,部份高职生找不到学习目标,在进入高职没多久就产生厌学情绪,迟到早退、旷课、沉溺网络等成为家常便饭。而学业上的荒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重修、留级、退学等学业问题,又反过来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除学业压力以外,高职生比本科生承受了更大的就业压力。目前,社会上众多的用人单位依然奉行“唯学历论”,将高学历与高能力画等号,大部份招聘岗位设置以本科或研究生为起点,本科生就业形势尚且严峻,高职生的就业压力更是可想而知,这使得高职生在面对就业时增添了更多焦虑与紧张心理。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素质不高
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根据调查,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大多采用“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混合的方式配备,而其中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数量较少,占大多数的兼职教师是从行政岗位转岗而来或者直接由辅导员兼任。兼职教师一般不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相关学科背景,所学专业比较分散,专业性不强。据调查,兼职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大多在五年以下,且只是参加了短期培训后就直接上岗,有些甚至还未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辅导员出于行政压力的原因,在教育中更是奉行了固有的思想教育模式,目标是“防止学生出问题”,而不是“如何让学生发展得更好”,在课堂上侧重讲心理疾病的鉴定和症状,未能与大部份学生的实际需求吻合,因而,课堂效率不佳,学生反馈不强。由于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也大多无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因此在课堂上很难运用一些心理学领域较为前沿的知识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往往以做思政工作“满堂灌”的说教方法授课,学生被动学习,参与度不高,有违积极心理学提倡的让学生在课堂“积极体验”的理念。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类医学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是偏向于消极心理学的指导思想,即主要定位于“发现—干预—矫正”问题学生。学校将较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假设学生是“有瑕疵”的,指导思想是首先将学生嵌套入“疾病模式”,干预方式则普遍采用“测试+咨询”的模式,在学生入学之初为全体学生做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对筛查出来的“一类学生”(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由班主任、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室依次约其做定期谈话或进行心理咨询,以达到排除问题,防止问题及矫正问题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筛查的作用,但是弊端也显而易见。
(1)这种模式把学生看作了只会机械被动地对外界教育作出反应的物体,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被约谈的学生往往害怕被视为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