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毛泽东诗词“山水情结”之探微
摘要:毛泽东的诗词可谓"万水千山"何其多,"绿水青山"百般美,形成"山水情结"。其内在意蕴是:以山水的自然踪迹刻录中国革命实践的史迹;以山之高阔水之浩淼映衬大写之"人"。其生成的原因有:传承中国诗词模山范水的传统;钟情的山水为毛泽东的政治成功提供了依托;对山水的"践踏"吻合了毛泽东的超迈气魄。
关键词:毛泽东;山水诗词;水情结。
关于毛泽东,西方人士将其冶炼成五种类型的人:他是农民运动的领袖,也是哲学家,他是军事指挥家,又是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他更是全球最大的民族和机构中的政治领袖。①而在这诸多的身份中,西方人又习惯将毛泽东定位于"诗人",当年他在天安门城楼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之时,外电就评价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②诗词创作贯穿着诗人毛泽东的一生。他生前修订公开发表的诗词39首,身后正式出版的28首,外加一些未定稿、残篇断句、点化古诗句且迭见新意的15首。这82首诗词,量虽不大,但以其内含的丰蕴,构成文化的蔚为大观。在他的诗词世界里,尤其是公开发表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提及"山",涉足"水",我们从中分明看到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毛泽东。开启他的诗词文本,我们显然走进了一个"绿水青山"的天地,欣然把握到一颗浪漫"诗心"的生命律动。
一、“山水情结”的文本体现
情结,即情郁于胸,挥之难去,聚久凝结而具有隽永的文化韵味。情结的生成,源自于人对某物由好感、艳羡,到终极的崇拜。崇拜是崇拜者对被崇拜者所怀有的一种尊敬、钦佩的情感和心态,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支柱,是对现实的一种弥补。山水情结源于山水崇拜。山水崇拜作为一种植根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崇拜,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度里,延续了几千年,影响涉及到社会的各个群体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毛泽东作为一个从闭塞的湖南山村突围而出的"山伢子",足迹几乎遍及了天南地北的名山大川,其山水情结更是彰显在他的诗词中,真可谓:"万水千山"何其多,"绿水青山"百般美。
1、"山"之意象
从地域方位而言,有北国"山舞银蛇"的秦岭,有南方"直接东溟"的会昌城外的岚山,有东部沿海"魏武挥鞭"的碣石山,有西北边陲"横空出世"的昆仑山……就风光名胜而言,有钟灵毓秀的"一山飞峙大江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庐山,有以雄险闻名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六盘山,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岳麓山,有"雨后复斜阳"的关山,有气势雄伟、拦腰锁江的龟山、蛇山,有"云雨"被"截断"的巫山、"白云飞"的九嶷山、"云欲立""呼声急"的白云山
……从革命斗争史而言,有聆听渡江战役隆隆炮声的"风雨起苍黄"的钟山,有烙印红军将士长征足迹的"腾细浪"、"走泥丸"、"千里雪"的五岭、乌蒙山、岷山,有记载反"围剿"胜利篇章的"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武夷山、"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大娄山,更有记录红军不断成长壮大的"高路入云端"、"参天万木,千百里"、"雾满龙冈千嶂暗"的巍巍井冈山……
2、"水"之意象
南有"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北去湘江、"那边红一角"的赣水、"红旗跃过"的汀江,有"水拍云崖"的金沙江、"桥横铁索"的大渡河,有适宜"观鱼"的富春江、"波涌连天雪"的洞庭湖,更有一再出现的"烟雨莽苍苍"、"万里横渡"、"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长江……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