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2年语文中考阅卷心得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    谢晶
每年的中考试卷既有对应届毕业生的考查检测目标,又传达着语文教学研究者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以及引领语文教学的近期走向,我谨从今年语文试卷命题特点以及在阅卷现场搜集的诸多老师的阅卷心得,从考试技巧和复习教学两个角度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           审清题意,审清题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
本次中考试题,绝大部分题目有明确的答题限定,对于关键的题目要求信息均加上了着重号,就连小说阅读中的联想迁移类题型,也有清晰地答题限制,要求分别用词语、句子、短语来回答。因此审题时要紧扣关键词。
但是伴随着一般现象的,还有特殊现象,语文试卷中还有一些隐性要求题。这类题,题目问得很含蓄,题目的真正要求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
例:语文学习活动第5题,要结合语境对“刚劲大气”的表述进行修改。题目上没有明说到底怎么修改,需要学生首先认真鉴赏图中的书法作品,图中草书并非刚劲之美,而是潇洒、飘逸之美,弄清这一点后还不能草率下笔,还要结合上文对楷书和行书的鉴赏结论进行比较分析,仔细揣摩“端正站立”和“悠然行走”,从短语结构上才分析得出,两者都是形容词+动词的偏正式结构。这就是题目中隐含的答题要求。
 
二、           重视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实际操作。
第6题,今年中考新题型。题目是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并且围绕这个课题,搜集相关材料。这其实是研究性学习的初级步骤,但是从学生的答案可以判断出不少学生的初级研究能力是薄弱的,常见错误类型:1)主题与材料不吻合。如:主题“绘画的方法”,材料“行云流水的笔墨舞蹈”2)不理解题意,没有运用试卷上所给的材料,而是自选材料。3)阐述主题的语言不得当。主题“笔墨纸砚的舞蹈”4)答案大都呈现为对王羲之和颜真卿两位书法家人物传记的研究,而对书法艺术的魅力涉及比较少,许多同学不知道“多宝塔碑”,甚至不知道“兰亭集序”。
这也反映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1)在日常教学中忽视综合性实践活动包括书后的附录所涉及的内容。2)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流于形式。3)教学以应试为主,学生的知识面窄。所以,教师有必要踏踏实实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能让它只是语文书上的摆设。活动前应重视课前准备,不是简单的搜集材料,要让学生有研究整理材料的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合作,分工到人。教师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要实际参与指导,并有明确的计划目标,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纵观近两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两次作文命题以及今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命题者并非天马行空的考查浩瀚如烟的语文课外知识,所涉及的课外知识考查大部分还能从课本中找到依据,语文课本毕竟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蓝本,但考查形式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复现,而是涉及到对课本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拓展。这并非是仅从中考试卷来审视语文教学得出的结论,语文学习不能拘泥于课本并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如何利用好课本,如何从课本中提炼出研究主题帮助学生拓展语文知识面、提升语文能力,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课题。
三、           阅读指导不能唯知识、唯理论,更要备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有一次备课和二次备课之分,我认为备课除了大家对理论知识达成既有共识之外,我们更应该切切实实了解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