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马勒博士: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一切;
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重新颁布了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际心理卫生联合会标准(1946年)
、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哈佛大学奥尔波特有关成熟者心理健康的七个标准
1、能主动、直接地将自己延伸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中去。
2、自我形象客观
3、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
4、具有对别人表达同情、亲密和爱的能力
5、悦纳自我
6、能够形成各种技能
7、客观的现实知觉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1、判断心理健康应兼顾内外两方面
外:行为符合规范、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内:心理机能健全、采用正当手段满足需要
2、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
非静态(没有压力和冲突)
是动态(在平衡和不平衡、冲突中追求发展)
3、心理健康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生态度
非超控制(神经症)、非失控制(反社会性)。能了解自己、欣赏自己,放弃做完人和超人的目标,对未来充满憧憬,有幸福感。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美国生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证明,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的生理反映十分强烈,内分泌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康。
2550名健康人进行持续10年的前瞻性人格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在发病前有一种性格特点,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特别是情绪抑郁时,因内心痛苦无法表达而转为忍气吞声,消极忍耐——肿瘤性格(C型行为模式)
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
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因此,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心理状态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变态人格、神经症、其它
心理问题、严重心理精神障碍
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
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心理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源自各种心理冲突,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原因,也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突发性事件所致。
不同的学派对心理问题的产生会有不同的解读。
心理压力是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来源
生活压力
家庭情感问题生活危机
健康问题
职业倦怠
身心疾病或过劳死
个人特质
人格特质(A型或B型)
个人能力个人资源
适应方式挫折耐力
工作资历自我期待
适应不良
职业压力
工作负荷过重
工作环境条件差
与同事、上下级的人际关系
压力适应不良下的早期表现
坐立不安
咬指甲
乱开车
多话或少话
健忘
做事延期
效率下降
厌食或暴食
不愿与人交往
喝酒上网增加
身体疲倦
四肢无力
手脚冰冷
肩颈僵硬
视物疲劳
口干舌燥
耳鸣、牙痛
心悸、盜汗
闭经阳痿
肠胃不适
无目标、乏味、倦怠
缺乏耐心、易怒、敌视
挫折感、低自信、低自尊
行为外观身体状况
压力
心理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