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河口市旧城人口疏散策略
前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趋势,城市组群发展将能更好的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和基础设施共享,整体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老河口市把握时代发展大机遇,与谷城、丹江口市建立城市组群发展机制。为了加快实现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小汉口”明星城市的目标,政府正在快速启动城南新区的规划建设活动,未来的城南新区将会承担“红河谷”组群的经济中心、行政中心、商务中心等复合功能。那么,城南新区的人口从哪里来?依据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靠吸引周边乡镇进城的人口;二是靠其他地区的外来人口;三是旧城疏散的人口。此次重点探讨关于旧城区人口疏散的必要性和策略。
关键词:城市组群旧城区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城市病人口郊区化新区精明增长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心城区人口过渡集中带来的问题分析
老河口的旧城区主要是指:大桥路以北、飞机场以西、梨花湖以东、李家沟以南围合的区域,历经了几百年的城市发展,旧城区留存了浑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和高度集聚的生产要素。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旧城核心区(护城河围合区域)不足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约8万的人口,而城市比较适宜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万人。人口在中心城区的大量聚集,带来较多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
,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了城乡对立
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也是财富和资源在中心城区集聚过程,大量的财富和资源集聚在中心城区,边缘的郊区和农村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限制了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城乡对立的程度进一步拉大,在这种二元模式下,和谐社会成为难以触及的目标,出现了较多的社会问题。
,难以满足居民工作、居住、休闲、交通要求
全市常住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平均密度继续上升,特别是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目前旧城区核心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万人,存在公共绿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开放空间、公共设施用地和交通设施等用地比重过低的缺陷,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功能区发育不健全,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错位
新一轮的城乡总规把中心城区划分为“一轴、两心、两区、三组团”的结构。“两心”即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位于上海路以北和李家沟以南区域内,承担市级行政、商贸、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教育等众多职能。城市副中心位于南部新城区,服务于老谷丹,以行政文化、休闲旅游、现代服务为核心功能的襄阳都市区城市次级中心职能。如果老城区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居高不下,就严重制约老城区功能的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而城市南部地区将是老河口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城市发展引擎,同时为满足该地区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住宅区未建成,该地区就业的大部分人口仍分布在老城区内,面临着产业空间区位和职业人群分布不对应的困扰。人口过度集中对优化城市现有的空间布局结构不利,不利于城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过渡集中是老河口单中心的城市结构模式更明显,培育的城市副中心发展缓慢,不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分担中心城区人口。
、环境等问题
随着城市小汽车数量的增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