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章旅游者行为
§1 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一、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从中国期刊网中查阅了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文献,根据学科按经济学、心理学分类,并依照时间顺序与研究进展两条主线对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总结,整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并对其进行了评述。
旅游行为的研究对象是流动着的或者有流动意向的人群;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季节、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选择特征,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意识、旅游效应和旅游需求特征(周世强,1998)。旅游研究中,旅游者作为旅游和旅游学研究的主体,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王德刚,1999)。
1 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现状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均起步晚,并由于国内政策导向影响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且我国旅游研究最早源自地理学界,因而学术研究侧重于供给系统与支持系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行为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1995 年以后逐渐升温。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于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
谷明(2000),结合旅游者心理、经济支持、社会体验等多维度分析了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重构旅游者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理性行为,研究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发现在理想化一般均衡消费模型下,旅游者消费遵循“经纪人”效用最大化消费模式,高消费是旅游活动的特征之一;在文化维度上,旅游以审美和愉悦为指向目标的行为,表现为审美需要(包括审美态度、审美注意),审美动机(包括审美期望),审美体验(包括知觉、想象、理解、情感)以及审美思考;并提出旅游交往中的社会互动模式(详见下图)。
刘德谦(1996,2002),宁士敏(2000),尹世杰(1996,2003)等从狭义的旅游消费角度,宏观上分析了我国旅游消费趋势,对我国旅游者消费明显持有乐观的态度。许春晓(1999)对我国旅游消费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我国旅游消费的研究讨论主要集中四个方面,包括在旅游消费基本理论、旅游消费趋势、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以及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研究的主攻方向应包括对学科基础建设、应用理论以及典型案例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借鉴与结合旅游学科特点进行创新。崔痒和黄安民(1995),吴必虎等(1996),张凌云(1999),石艳(2002),冯晓虹(2002)等以案例为基础研究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特征。
此外,孙根年(2001)采用经济学模型研究国际旅游支付,通过支付等级与旅游偏好双指标,为定量分析不同客源国的国际旅游支付市场提供依据;刘焰(2003)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模型研究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都是结合其他学科,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旅游需求及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的研究。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
旅游心理学研究是我国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相对成熟的分支,同国外研究类似,其重点主要在旅游者动机、旅游者决策过程、旅游偏好、旅游知觉风险以及旅游满意度。
旅游动机的研究是我国旅游心理学研究相对成熟的一块。
2 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评述
我国对旅游者行为研究,在我国旅游研究起步晚的大前提下,更显得薄弱。从吴必虎(2000)年对我国《旅游学刊》资料统计表明的学术动态看,我国旅游研究的重点是旅游经济与旅游管理学,侧重于对行业及企业管理的研究,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比较分散,被分割在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学等学科中进行。
我国旅游者行为研究起步晚,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理学者们关注的空间流动行为与目的地选择、经济学者关注的购买与消费等,我国旅游学界的保继刚、戴斌、刘纯、申葆嘉、王家竣、吴必虎、张凌云等都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做了突出的贡献,这些研究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缜密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或文献研究对旅游者行为的规律、旅游者心理、旅游动机等都做了重要的探讨,成为我国旅游者行为研究中一些重要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