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一、背景与目的 3
二、基本任务 3
三、规划范围 3
四、规划期限 3
五、规划原则 3
六、规划依据 4
七、规划目标 4
八、规划重点内容 4
第二章现状概况 5
一、县域概况 5
二、村庄现状 8
第三章村庄体系规划 16
一、村庄分类建设管理 16
二、村庄功能体系 18
三、村庄建设模式 19
四、村庄建设标准 19
第四章村庄布点规划 22
一、村庄重组的动因和特点 22
二、乡村人口预测 23
三、村庄布点规划 24
第五章公共设施规划 29
一、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29
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29
三、教育设施规划 30
四、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31
五、社会保障设施规划 32
六、其他公共设施规划配置 33
第六章基础设施规划 34
一、综合交通规划 34
二、给水工程规划 36
三、排水工程规划 37
四、电力工程规划 38
五、电信工程规划 38
六、能源利用规划 39
七、环卫设施规划 40
八、综合防灾规划 40
第七章近期建设 44
一、总目标 44
二、子目标 44
三、中心村、自然村规划 44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与建议 48
一、规划实施措施 48
二、相关政策建议 48
第一章总则
一、背景与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精神,扎实推进美好安徽建设,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乡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积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镇化加快推进。
二、基本任务
落实县域中心村布点,明确自然村数量,并分配到镇(乡)。提出中心村、自然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黟县8个乡镇域范围。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近期为2012-2016年;远期为2017-2020年。
五、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
始终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
2、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生态强县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加强以森林为主的农村生态屏障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划建设要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
4、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充分考虑自然村生态环境等本底要素,将生态、历史文化遗存等保护内容列入布点规划。同时加强耕地保护,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科学编制村庄布点规划。
5、坚持引导与控制、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充分考虑村庄地理条件、地域特征及产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宜地段引导建设,对重要生态地段的村庄进行有效,避让灾害易发地段。
兼顾现实需要,考虑长远发展,分布实施村庄布点规划。
六、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的通知》();
3)《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试行)》();
4)《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指南》;
5)《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6)《黟县总体规划(2010—2030)》(纲要);
7)《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8)《中法安徽省徽州(黄山市)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项目》;
9)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条例;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已批准实施的相关专项规划。
七、规划目标
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等级层次分明,发展引导有序,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生活、生产三位一体的村庄体系”。
八、规划重点内容
1、合理选择中心村,科学确定村镇体系
中心村选择是本次规划的重点,也是合理确定村镇体系的关键。本次规划根据黟县村庄发展的现实情况,结合各个乡镇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村庄发展潜力合理选择中心村,并以此为基础,在乡镇域范围内选择基层村,调整撤并行政村、自然村,确定合理的村镇体系。
2、完善农村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本次规划的根本所在。规划结合村镇体系规划,配套完善农村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