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利用思维导图解读小学数学教材.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利用思维导图解读小学数学教材.doc

上传人:jiaxidong_01 2015/6/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利用思维导图解读小学数学教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利用思维导图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摘要:利用思维导图对小学学段数学教材进行解读,有利于帮助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理解,促进教师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准确把握,以及促进教师对《课标》和学情的准确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6-0014-03
利用思维导图对小学数学教材解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新课标内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实际状况,笔者对小学1-6年级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总结出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材解读的可行性经验。
一、构建知识体系
教材解读必须准确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性质与功能;要点与结构;知识与能力;价值和意义。我们期待通过四个维度的解读使我们的教学具有深透度、简洁度和准确度的水平(如图1)。
2011版新课标将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实践四个板块。其中“数与代数”呈现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反比例和常见的量六个部分。下面就以前四个部分为例进行说明。
(一)数的认识
小学阶段主要学习了整数、分数和小数。根据数的发展,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初中是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为了初小衔接,在整理时,我们将小数放在分数的这一分支上。
由图2可以看到:教材安排100以内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跨度比较大,而我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导致他们在认识较大数时会遇到很大困难。由此,在教学中增加“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以降低学生认识的跨度和教学的难度是有必要的。
分数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相距时间长,学生理解和记忆都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①中高段知识体系的教学衔接。②在五年级进一步认识分数的课前安排学生复习三年级知识。
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现行苏教版和人教版在认识小数时都是以分数为起点的,而本套教材则是安排学生借助元、角、分的情景初步认识小数,再认识分数。这样的编排方式需要老师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把握本套教材所要达成的目标进行教学。
(二)数的运算
“数的运算”主要从意义、运算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通过图3,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编排的。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它始终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三)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这一内容,本套教材采取了“结合教材内容分散安排”的方式,将探索规律渗透到有关内容之中。这样散点的分布情况,很不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那么编者的意图可能会被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略,达不到相应的目标。因此,我们将教材中涉及到探索规律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第一学段的探索规律主要是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主要体现在找规律填数和运算中的规律。而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则主要安排在第二学段,主要有图形中的规律、运算中的规律和数形结合的规律。
(四)式与方程
“式与方程”主要集中在四年级下册。2011版课标增加了“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将“理解等式的性质”,调整为“了解等式的性质”,由“理解”到“了解”可以看出:新课标降低了要求。正是由于降低了要求;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