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原传统民间打击乐的音乐艺术特征初探 音乐论文 艺术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5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原传统民间打击乐的音乐艺术特征初探 音乐论文 艺术论文.doc

上传人:wyj15108451 2018/7/28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原传统民间打击乐的音乐艺术特征初探 音乐论文 艺术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历史与传统是难分难解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它和历史一样,是一种动态的嬗变、延续和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是“活”的人的行为的积淀。在研究传统音乐时,必须把历史的、近代的、现代的传统音乐包括在内。因为中国音乐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长期形成的音乐文化;中突中和挑战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是适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而引发的文化心理、文化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作为古老而传承不断的中原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细胞。它的萌生、形成、发展与衍变,是中原一带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承、历史沿革等因素,为其提供了凝重而深厚的底蕴,并在统一的传承下做多样化的选择。同时,我们有长达8000多年的文明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除了各地方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渗透外,也给中原区域内积累自身的音乐传统,强化自身的地域风格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历史和自然条件下,一方面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另一方面由于地理、语言、乡情、民俗、战事、灾荒等因素的影响,酝酿成了小的地域性文化。由此形成了中原音乐文化发展、衍变的既统一多样,又和而不同的鲜明特征。音乐文化的渊源关系只是一种“血缘”联系,是一种基因留传,而不是像出土文物那样是原样保留,所以我们今天听到、看到的绝不是葛天氏之乐、汉魏古乐等音乐版本。由于历史上,中原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替,时事变迁,战乱与自然灾害频繁。所以,无论任何一种文化都难以在这块土地上占主导地位。但凡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这就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实际,就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打击乐,作为中原一带主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之一,覆盖整个中原大地,打击乐班社星罗棋布,几乎村村都有,并且历史悠久,根基深厚,代代相传。中原民间打击乐的演奏风格粗犷豪放,浑厚苍劲,热情泼辣,富有气势。一、民间打击乐的状况及组合中原一带的民间打击乐在群众中流行最广,社团组织最多,群众也最喜爱。打击乐历史非常久远。相传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以木棒、石块等物相击发出各种声响,以此追赶、驱散野兽,并获取猎物维持生计,同时也以此抒发情感。据周代的周礼地官载“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①。”又据三国志《弥衡传》记载弥衡“击鼓骂曹”的典故,可见打击乐初用于祈神祭祖,钟鼓齐鸣以飨,而后进入宫廷之中,成为筵宴仪仗之乐,后又进入军中,成为操练布阵、进攻退守发号施令的重要手段,通常就有“擂鼓助战”“鸣金收兵”之说。当打击乐重又流入民间,才使它真正成为万民之乐,与人民群众的欢腾喜悦息息相关,虽然历经沧桑,但它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间打击乐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改进。民间打击乐在中原一带口旷铜器社”俗称“大铜器”,这是民间“社火”的一种称谓。这个名称是由乐队的奏领乐器名称都称为“大”而来的。乐队组成以大铙、大镲、大鼓为主奏乐器,以小鼓为领奏乐器。大鼓也叫墩子鼓,鼓面直径可达1米以上,鼓身高为500毫米左右,有鼓架支撑,周围一人敲击或几人敲击。大铙大镲为响铜制作,大镲也称钹。“钹”约在南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据记载:“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公元346—353年)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乐焉。……乐器有……铜钹”等九种②。宋代出现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