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析孔子关于“孝”的思想.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孔子关于“孝”的思想.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8/8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孔子关于“孝”的思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孔子关于“孝”的思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孝的思想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战国策》中记载了商朝的武丁第三子名“孝己”。可见“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在商朝就已经开始形成。到春秋之时,孔子对“孝”进行了详细的阐发,并把“孝”作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内涵;重要性;竭其力;继父志

一、“孝”的内涵
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这样简单的事情。要做到对父母的“孝”首先应做到“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母在世之时,不仅行为上要遵从父母的意志,更要做到发自内心的遵从;当父母不在以后,三年之内也要按照父母在世时的意志行事。这就是“顺”。即使是在父母有错误的情况下应当首先顺从他的意愿,“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但是必须委婉诚心的给父母指出他们的错误,尽力让父母改变,做到“劳而不愿”以期待他们改正。
其次,对父母孝的更高一层的要求便是“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人与动物赡养父母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敬”。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要做到“孝”最难的是要始终保持语言要和气、面色和悦,而这些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才能做到。
第三,无论是对父母的“顺”还是“敬”都要在形式上符合礼的要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自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世之时要以礼来侍奉父母,当父母不在世时也要以礼的要求来祭祀父母。“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即使父母有错误时,也不能鲁莽的直接提出批评,而依然应当遵循父子之礼,委婉的提醒父母。
二、为什么要做到“孝”——“孝”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孝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子女成年后孝敬父母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但是孔子之所以如此提倡“孝”,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弱,诸侯四起并且相互征伐,灾祸战乱不断。孔子正是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提出了其思想,要求恢复周礼,以建立
“君臣父子”上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在孔子这一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核心思想,孔子认为只有实现了“仁”才能达到理想的社会。然而,至于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却在《论语》中明确的指出“孝”是行“仁”之本。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在最初,仁在最后,孝是仁的基础和根本。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孝才可以继续发展最终达到仁的要求,相反如果一个人不孝就更加不会做到仁。孔子徒弟宰我欲废除三年之丧,孔子认为他没有尽到孝道,便责备其不仁。不仅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孝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养成一种“孝”的品德推广到社会上就表现为“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