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特征(性别、临床分期、吸烟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检测133例原发性肺腺癌EGFR外显子18,19,20和21的突变情况,同时分析其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133例中检测到EGFR基因突变50例(%,50/133),EGFR 基因突变与性别和吸烟史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前进行EGFR基因检测非常必要。
【关键词】 EGFR;肺腺癌;基因突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在许多肿瘤中过表达和(或)发生突变,通过信号转导控制肿瘤生长,并与新生血管生成、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有密切的关系〔1〕。已知EGFR的突变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因素,很多医药公司研究出了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的药物,以gefitinib和erlotinib为代表,在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在肺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很好的抗肿瘤的疗效〔2,3〕。EGFR的基因突变作为使用药物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直到最近的研究发现,EGFR的基因突变仍存在于外显子18~21,不同外显子的突变将导致构象变化,改变和增强蛋白的活性,同样增强对TKI的敏感性〔4~6〕。TKI通过与ATP竞争结合EGFR胞内酪氨酸激酶区,阻止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阻止EGFR信号通路的传导,最终达到抑制肿瘤增殖、转移、血管生成等一系列肿瘤细胞生物活动。本研究通过检测肺腺癌患者EGFR的突变情况,以及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筛选最合适的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以避免不合理用药。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
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原发性肺腺癌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133例,其中男∶女=72∶61。TNM 分期(Ⅰ~Ⅳ):Ⅰ期(T12N0M0)55 例,Ⅱ期(T12N1M0,T3N0M0)39例,Ⅲ期(T4N0M0,任何TN3M0)31 例,Ⅳ期(任何T任何NM1)8 例。根据吸烟史分为:有吸烟史63人,无吸烟史70人。
方法
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切除组织周围多余石蜡后, ml 的Eppendorf 管中;加入1 ml 二甲苯,微微摇动,换液3次,总时间约12 h;用不同浓度乙醇梯度水化,离心,用TE浸洗1次,30 min,离心弃上清。一次加入TE 200 μl,10% SDS 20 μl,蛋白酶K(10 mg/ml)3 μl,37℃过夜;使用Toyobo DNA 抽提试剂盒抽提经消化的组织。离心分离,室温,吸上清约100 μl 转入新Eppendorf 管中。样品上清液中加入750 μl 溶解吸附液,40 μl 磁珠,旋涡混合器震动10 min,置管于磁性台架30s 使磁珠聚集然后去除上清液,Eppendorf 管中添加900 μl 洗净液,使用旋涡混合器剧烈震荡5 s,使磁珠均匀分散开;置管于磁性台架30 s使磁珠聚集,去除上清液,加入100 μl 灭菌水,旋涡混合器剧烈震荡10 min;聚集磁珠, Eppend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