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吃鸡毛还是吃鸡肉
最近,接连听了三位教师教《临死前的严监生》。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他们也都按照精读课文的教法来教。结果发现,三人中有的教这个而不教那个,有的教那个而不教这个。听课的教师在互动评课时也争论不休,弄不清到底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这三位教师主要教了些什么呢?不妨先梳理一下。
1. 课文的出处。《儒林外史》是我国六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是吴敬梓。
2. 《儒林外史》的书名含义介绍。儒林是指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外史是指非正统或正规的历史。《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各种旧知识分子丑态的小说。
3. 监生的解释。和贡生一样,都是指明清时期的读书人。
4. 课文中几个不同于现代文的词比较。如:登时―顿时;已后―以后;郎中―医生。
5. 紧扣“临死”,品读课文中关于严监生病情日益严重的语句。
6. 重点解读大侄子、二侄子、奶妈对严监生伸出两只指头意思的猜测,并分析他们为什么作出这样的猜测;再解读赵氏的猜测,并分析她为什么能作出正确的猜测。三位教师都把这当做重点内容。
7. 品读严监生对侄子和奶妈猜错后的不同表现与动作。
8. 想象补充: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一一猜测错误后,严监生口不能说,心里却非常焦急,他在想什么?
9. 资料补充:严监生拥有的田地、财产与金钱,并说明其富裕程度相当于现在哪一类人的富裕状况。
10. 利用插图,介绍古代一般的照明灯具,介绍灯芯的作用及价格。
11. 通过严监生的富有与一茎灯芯价格之微的反差,强调他的吝啬。
12. 补充文学史上其他几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尼?葛郎台、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
13. 提问:严监生是一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人物的呢?让学生明白:主要是通过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来描写的。
14. 讨论:吝啬与节约的区别在哪里?得出结论:该用的时候不用是吝啬;不该用的时候坚决不用是节约。同时要求学生要节约而不能吝啬。
15. 介绍:《儒林外史》的各种版本,说明其影响之大,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
以上15项内容是三位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的综合内容,并非一人所为。有的选择了其中的七八项,有的选择了另外的八九项,有重合的,也有差异的。到底谁选择得更有道理一些呢?
众所周知,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只有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再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才会有效。一篇课文犹如一只鸡。鸡有鸡毛、鸡身、鸡内脏、鸡血等,一篇文章也有主题、材料、语言等内容。如果我们有一只肥大的鸡,但在吃什么的问题上搞错了:选择吃鸡毛而不是选择吃鸡肉,那还不如没有吃。同样,面对一篇课文,在选择教什么的问题上,有的教师经常发生差错,教学也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究竟该选择什么来教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而言,选择教什么的依据是这样三方面:一是课程标准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二是该教学对象的实际理解能力;三是该文本所具有的最显著特征。
第一个标准虽然比较笼统,但还是可以参考着用的。比如课标对第三学段在阅读方面的要求中有:“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