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国有企业“退出”方式探究.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有企业“退出”方式探究.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8/8/17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有企业“退出”方式探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有企业“退出”方式探究
摘要: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企改革至今已进行了30多年,改革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丰富内涵。目前国企改革已取得了伟大的成效,但大而不强的问题却难以根治,低效率问题也仍广为诟病。本文在目前国企改革的背景下,试图对国有企业“退出”的方式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国企;国企改革;退出
一、国企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以放权让利、两权分离为主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2)。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这一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大致经过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两步利改税和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些都是在企业运行层次上的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第二个阶段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制度创新阶段(1992-2002)。1992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随后,《公司法》又颁布,从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体思路。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主要经历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推行股份制的试点、
“抓大放小”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国企三年脱困(1993-1997)。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上升到企业治理结构层次和资产管理层次。
第三阶段是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多元化等为主的改革的纵深阶段(2002年以后)。2002年,十六大指出,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随后各地方国资委也陆续成立,形成了国资委监管体系。这一阶段国企改革的重点主要是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继续推进产权多元化。
近几年,国企改革的热度和力度不减,改革进展迅速。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破题的关键。2015年是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之年,随着《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也即将“亮相”,加快了国企改革的步伐。
二、竞争性国企退出的国外经验
竞争性国企的退出,在各国各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主流模式则是大规则的民营化。转化或出售国家在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的股份让民间来经营,是一个世界性趋势。
英国是西欧国家中最早掀起私有化浪潮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英国国有企业普遍效率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同时价格高,服务不好,引起举国埋怨。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激励推行其民营化战略。撒切尔政府的民营化战略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手段。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切断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和控制,让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撒切尔政府还鼓励职工购买和持有国有企业的股份,大规模出售国家股权,彻底改变其股权归属。经过改革,英国在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几乎被清理一空,但英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却得到了极大改善。值得一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