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某区退耕还竹工作交流材料.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某区退耕还竹工作交流材料.docx

上传人:bai1968104 2018/8/26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某区退耕还竹工作交流材料.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某区退耕还竹工作交流材料
xx区退耕还竹工作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区退耕还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林业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区紧抓国家退耕还林这一重大机遇,立足丰富的资源禀赋,以助农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以竹为主的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巩固退耕还竹后续产业,促进传统数量竹业向现代效益竹业的转变。目前,,,。近年来,我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四川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单位”、“四川省林业产业25强县”等荣誉称号。在工程推进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一、把“传统竹业”做成“现代竹业”
生态优先,注重结合。一是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在绿化荒山过程中,我区因地制宜通过退耕还竹加大治水改土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基本农田单产水平,着力解决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二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造林种竹,大力发展生态竹,兴办竹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竹业产业链,确保农民从坡耕地上获得更高的收益。三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旱山村、缺水村等贫困地区退耕还竹工程建设力度,让农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帮助他们开辟新的致富门路,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结合自然地理条件,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治理模式。一是多样化发展模式。在江河源头、高山陡坡、土层瘠薄等生态脆弱地段,采取丛生竹与散生竹相结合的方式,先后选择了绵竹、楠竹、麻竹等多个竹品种,使全区的竹品种达到39个,在丰富竹品种、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品种多样化、特色化。二是林竹纸模式。依托四川银鸽、圣峰纸业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清甜竹、龙竹等优质高产种竹,大力发展原料竹基地,推进产业互动。三是科技兴竹模式。先后与四川省林科院、aa市林科所开展科技合作,努力提高林竹地单产,从原来平均每亩产竹1吨提高到现在2吨,大力推广集约化经营,加快生态治理,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多次莅临我区检查工作时,对我区采取的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严格管理,统筹推进。坚持质量第一,成立退耕还竹工程领导小组,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种苗采购招投标制、成效检查验收制、工程质量监理制、信访查处反馈制等制度,确保退耕还竹工作有序开展;强化政策兑现,按照“先验收、再公示、后兑现”的程序,做到验收标准、验收结果、补助政策、兑现情况“四公开”,有效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二、把“传统竹业”做成“规模竹业”
完善基础建设。针对农村交通不便、竹产品运输成本高的现状,全区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8600余万元,新建林区公路102 公里、续建77公里、维护170公里,不断改善林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扩大林竹产业基地面积。同时,在林竹业生产基地、林区公路等项目区域,设立标志标牌,大力宣传退耕还竹政策,全面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扩大基地规模。我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种植杂竹和竹加工历史悠久,是全国十三大杂竹县之一,竹纸产业也是区委、区政府列为富民强区的“四大产业”之一。同时,我区结合退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