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研究(共2篇)
第1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若干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魂与脉,是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所在。实施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对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品位、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研分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在文化街区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提高认识、发挥政府保护主导作用、健全管理体制、注重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发展思路。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历程的真实再现,是城市自身特性的集中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代表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与文化生活最为集中的体现,因此在城市发展历程研究以及我国民俗研究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保护历史街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就需要从自身发展历史中汲取养分,保持自身历史的延续性,对文物古迹以及历史地段等古迹进行充分挖掘与保护。因此,在进行文物建筑的系统性保护工作之外,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一些历史街区进行必要的维护,延续城镇历史发展的延续性。1986年我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2011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开始实施,至此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初步形成。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有着2700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保存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有着鲜明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古城之中存在着一些历史街区、街道以及建筑物,这些历史文化建筑物真实地记录着城市区域发展的历史与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历史文化街道的保护,能够将城市中的文化信息进行科学全面的保留,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市内西关古城片区内古巷道纵横,古民居众多,历史文化特色浓郁,分布于这些院落中的历史建筑(古民居)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城市文化的核心。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街区通过街道布局、建筑物形式、建筑特色等具体文物内容,将城市发展的历程完整地体现出来,城市自身的文化特性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文化名城核心的内容,它记载着城市发展的过程,体现着城市原有生活的特色,特别是育生巷、三星巷、澄源巷、自治巷和忠义巷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的格局和风貌,民居布局兼备了北方院落和江南园林的风格,有着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实施好天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对提升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品位、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天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基本情况
解放初,天水五城相衔,历史文化街区基本保存完整。此后,逐步发生改变以至形成今天的局面。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拆除西关城门洞雕楼开始,先后于1951年、1955年、1964年分别拆除了各古城城楼、城墙、城门,到20世纪70年代初将五城旧城轮廓基本拆除。第二阶段: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天水城市建设与国内其它城市一样进入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大拆大建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认识所限,大量拆除了人们记忆中一时难以抹掉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珍品(中华东西路、解放路、大同路片区等),拆了些不该拆的,建了些不该建的仿古建筑。第三阶段:从20世纪末至今,随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起步和不断加强,天水历史文化街区有组织的破坏性建设和拆除逐步停止,并不断加强了保护。
以1994年天水市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标志,进入有效保护阶段。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先后组织编制了《天水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复兴规划》。同时,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将天水古城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天水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相结合,突出主题和功能定位,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时至今日,天水古城区仅遗存下了伏羲城、西关城2个古城区,其内保存了三星巷、育生巷、枣园巷、澄源巷、大小巷道、自由路、自治巷等7个历史文化街区,天水历史建筑、古民居也主要分布在这7条历史街区和士言巷、石家巷等处,总占地面积16公顷。现存较好的有胡氏民居、张庆鳞宅院、哈锐故居等143处古民居院落,其中:市名城委第一批挂牌保护院落42处(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点)9处)、核心保护区院落101处,从建筑年代看,明代35处、明清65处、明至民国1处、清代39处、明清民国2处、民国1处。
二、天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名城保护各层次规划相对滞后,急需尽快修编
天水市名城保护各层级规划编制早,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