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性的呼唤
摘要: 《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创作的总结,其中蕴涵了作者对人生的苦心追寻。
关键词: 人人性《日瓦戈医生》
帕斯捷尔纳克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艺术家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之后在莫斯科大学、德国马堡大学攻读法律、哲学,这些培养了作家惯于以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的气质,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帕斯捷尔纳克就享有和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同样的声誉,曾被布哈林称为“当代诗歌的巨匠”。但与此同时,他的创作始终受到贬多于褒、毁过于誉的评论,这促使他埋头翻译,匿声诗坛。他虽幸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下半期的肃反运动中罹难,但在1946年的整顿文艺界的运动中又成为批判对象。之后数十年间,帕斯捷尔纳克的挚友相继遭到不幸。这样的经历使他对时代生活始终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以旁观、远察、静思的眼光去考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斯大林去世后,前苏联国内政治气候的改变终于促使作家下决心对自己早期的创作进行总结,对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和积淀在内心的感受进行反思。正是在此总结和反思中,《日瓦戈医生》诞生了。
《日瓦戈医生》囊括了从1903至1929年的历史阶段,其尾声则延伸到了卫国战争时期。它描写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了主人公尤利·安德列耶维奇·日瓦戈在他不到四十年的短短人生道路上经历的这些复杂、动乱的阶段,以及他对此作出的反应。
尤利·安德列耶维奇·日瓦戈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探索真理、善于思考、爱好艺术的人,他一生从事的是广施仁爱、救死扶伤、科学和人性相结合的医生职业。日瓦戈医生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沙皇专制统治带来的苦难,同情人民,渴望改变旧的生活秩序,希望周围的人们和自己都能得到自由与幸福,因为他认定“只有生活与周围的人相比不显得特殊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生活;而独享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之时,他真诚而欣喜地欢迎它,认为它开创了“人的时代”,它是“历史的奇迹”,宛如一次“了不起的手术”,“巧妙的一刀,便把多少年来发臭的烂疮一下子切除了”。他被革命事业所体现的崇高理想与精神力量所鼓舞,自愿留下来为苏维埃政权服务,怀着深情、执著的爱去建设新的生活。他曾把革命初期发生的破坏、混乱和苦难看做是国家获得新生必然要经过的“阵痛”,所以他对于一时的萧条、混乱、匮乏和窘迫的生活持隐忍的态度。
然而,他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是日瓦戈思考的中心。他期望在上帝之道中寻求永恒的真理,寻求人终极价值的实现,从而使他在对现实的苛刻审视、批判中获得自身生命价值。他的人生理想来自基督的福音:维护人格自由,保持个性纯洁,捍卫人的尊严,把生命看成一种牺牲过程的人道主义观念;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都应该建立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应该维护这些观念。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念成为日瓦戈一生中为人的信条和观察世界的准则。
他认定革命是必然的历史潮流,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他欢迎革命,向往变革,但他觉得无政府主义带来的暴力、混乱、流血、报复似乎太多了、太惨烈了。在无休止的厮杀中,人类文明的法则被兽性的本能所取代。某些游击队的盲目施暴、群众自发力量的肆意杀戮、对于传统文化的蔑视、视知识分子为异己及在虚假的革命辞藻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