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班级:2010级化学(1)班
学号:1008040540045
姓名:xx
指导老师:牛延慧讲师周进康教授
贵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论文题目
聚苯烯的制备、表征和其吸附功能的研究
作者姓名
xx
所属院、专业、年级
化生院化学专业 10 年级
选题的根据:
说明本选题的理论:
分子印迹技术【1】是指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 模板分子) 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它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 ( 1) 首先以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结合形成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 ( 2) 选择适当的交联剂将功能单体互相交联起来形成共聚合物, 从而使功能单体上的功能基在空间排列和空间定向上固定下来; ( 3)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模板分子脱去。这样就在高分子共聚物中留下与模板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完全匹配, 并含有与模板分子专一结合的功能基的三维空穴。这个三维空穴可以选择性地重新与模板分子结合, 即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作用。
但制得的MIPs 存在粒径大小不均一、印迹位点分布不均匀、印迹分子包括包埋过深或过紧、传质速度慢、再生效果差等问题;而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SMIPs)(聚苯乙烯)因其识别位点固定在不同载体表面,恰好可弥补其不足【2】。
实际意义:
分子印迹是集高分子合成、分子识别、仿生生物工程等学科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是制备具有识别功能材料的技术. 因具有可预定的选择性、识别性等优点,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 MIP)【3】。MIP应用于色谱分离、固相提取、生物传感器、吸附提纯、选择性催化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中。本文主要是研究在中药分离提取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牛延慧讲师、周进康教授
预计字数
开题日期
二、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1972 年德国的 Wulff首次提出了分子印迹聚合物(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 的概念,随着 Wulff、Mosbach等在共价、非共价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上的开拓性工作,分子印迹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4】
2)、分子印迹技术(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T)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1993 年Mosbach 等在Natur上发表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 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 MIPs)的报道后, 每年公开发表的论文数几乎直线上升。如 1992 年为12 篇, 而 1999 年估计为 150篇左右。据Mossbach 的报道, 截止 1998 年底, 公开发表有关 MIT 的论文超过 500 篇。而 1997 年成立的分子印迹协会( Society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SMI) 的统计表明, 全世界至少有 100 个以上的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团体在从事 MIPs 的研究及开发工作。目前主要从事 MIT 研究工作的国家有瑞典、日本、德国、美国、英国、中国等十多个国家。国内主要研究单位有大连化物所、南开大学、兰州化物所、上海大学、军事科学院毒物所、湖南大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