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关键词:朗读教学指导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的读书心智过程,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料,夯实汉语言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下面我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指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朗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黄山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对于黄山松大多数学生可能只是在电视上看见过或听别人说过,所以更不会直观地体会到黄山松究竟奇在哪。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很多关于黄山奇松的图片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并特意配上了一曲笛子独奏作为欣赏的背景音乐。一开课,我便将图片展示给学生,在音乐声中学生欣赏着图片,感受着奇特的黄山松,时时还听到一阵阵啧啧赞叹。在这种情境中再顺势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学生读书的兴趣空前高涨,个个读得投入,有效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低年级的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布置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式,又忘了词。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
二、适时范读,唤起学生朗读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都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定为第一目标,而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难点,直到六年级在朗读的指导方面仍是一个难题,在五年级教学过程中,有时对于一篇课文往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已很到位,谈得十分透彻,但在朗读方面却无论怎样探究,教师怎样点拨、指导学生都无法提高或提高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作必要的示范,范读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将课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范读。范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让学生听出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小学生的范读能力毕竟有限,这要求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有些课文,在通过听教师的范读,同时结合观察课文插图,学生会更清楚地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相关场面,从而在他们自己读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情”与“文”结合,努力在自己的朗读中读出气势。
有些学生的表现欲十分强,而且对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