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蜂蜜市场造假严重部分企业勾兑果糖
时间:2014-07-08 来源:京华时报
核心提示:蜂蜜是颇受青睐的养生保健食品,然而,近日业内人士曝出:国内部分蜂蜜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在售价较高的蜜种中掺入价格低廉的油菜花蜜等,有些企业甚至为了提高产量且通过检测,在蜂蜜中勾兑用陈大米加工而成的果糖。一时间,国内蜂蜜行业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
□调查篇
果糖葡萄糖含量标注不清
7月3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不少商场、超市和一些蜂蜜专卖店销售的蜂蜜产品标注仍含糊不清,多以“天然”、“野生”、“纯正”等关键词作为卖点,却没标明蜂蜜具体成分,不少经过加工的蜂蜜产品仍以“蜂蜜”自称,令消费者真假难辨。
在北苑一家超市内,在售的蜂蜜种类众多,有枣花、洋槐、荔枝蜜、龙眼蜜、百花蜜、山花蜜等多种,除了传统的蜂蜜外,还有益母草蜜、玫瑰蜜等,500克装的蜂蜜价格多在19元至上百元不等,销售人员称这些都是纯正的蜂蜜,没有添加任何其他成分。
记者发现,价格较为便宜的蜂蜜外包装上多写着“调配蜜汁”、“蜂蜜含量≥50%”等字样,工作人员表示,这些也都是正宗的好蜂蜜,只是添加了一些食品添加剂而已。
走访中记者还发现,虽然市面上不少“蜂蜜”的外包装上都标示着“天然”、“原生态”等字样,但仔细查看产品配料表却发现,其中不乏葡萄糖、果葡糖浆等成分。而纯正的蜂蜜产品自身含有这些物质,但不允许加入这些物质,在配料表上也只标注蜂蜜,而不会出现葡萄糖、果葡糖浆等成分。专家指出,配料表上出现葡萄糖、果葡糖浆这些成分,即表明是后期添加。
同时,记者还看到,在售的蜂蜜绝大多数都未标明蜂蜜的具体成分及含量。
“我买蜂蜜一般就是看价格、花种和色泽而已。”采访中,正在挑选蜂蜜的市民刘女士表示。事实上,蜂蜜标签不仅让消费者雾里看花,当记者问到如何挑选品质较好的蜂蜜时,不少超市蜂蜜专柜的导购人员都从蜂蜜产地、“野生纯天然”以及不同种类花蜜不同的功效等方面入手向顾客推介,而当问及关于果糖、葡萄糖的具体含量时,他们却含糊其词。
蜂蜜掺假手段多样
事实上,蜂蜜掺假现象长期存在,每年相关部门抽查后都会曝光问题产品。此前中国香港消委会的一项蜂蜜检测发现:55款蜂蜜样本中有14款掺杂了糖分,被检出掺杂糖分的产品中有12款竟然还声称是天然或纯正蜂蜜。
2013年8月,北京市食品办责令11种不合格食品全市下架停售。
其中6种是“冠有阁”蜂蜜,不合格原因是“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足,也就是喝起来很甜,却没有蜂蜜特有的香醇味儿。
按照规定,蜂蜜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应为60%。朝阳食品协会副会长鲍新春表示,“果糖和葡萄糖”指标虽然不涉及食品安全,但却是蜂蜜的重要质量指标。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过低,表明产品可能掺入了其他糖类物质,也会造成蜂蜜口感和营养价值的降低。
资深蜂蜜专家王先生透露,不仅农贸市场出售有假蜂蜜,在许多大型超市也有假蜂蜜。
据介绍,蜂蜜造假由来已久,手法多样而且不断翻新。截至目前已知的造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蜂蜜生产期间用白糖或者糖浆直接喂养蜜蜂;二是往蜂蜜里大量掺入糖浆等较低成本的糖类;三是往蜂蜜里加入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添加剂,用“蜂蜜制品”伪造“蜂蜜”;四是在同为真蜂蜜的情况下把价格低的掺入到价格高的当中,以次充好。
业内人士透露,使用糖浆制造假蜂蜜,其成本要明显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