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吕锋老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说课
2013/4/18 浏览() 【大中小】
“生活中充满化学,用化学看懂生活”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说课
南京师大附中吕锋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的教学体会和反思。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能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仔细想想,这一基本要求正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性质决定用途。由于是必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着学生以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化学。所以,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比如从超市常见的碳酸钠、碳酸氢钠开始认识两者的物理性质和俗名,用微波炉发面实验来认识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用洗涤油污实验来引入物质的碱性,用香甜泡打粉常温发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生活中充满化学,用化学看懂生活”的基本学科理念,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的热情,感受以化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性质实验探究和分析,教师授课应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对比的学科思维来认识问题。
结合本次优质课评比的主题“基于学科观念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学设计着重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动脑经“想”。在“想”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设计探究。这个“想”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是锤炼科学思维的必经过程。
在课前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连云港高级中学的同学非常好学热情,他们之前对课程内容都进行了预习,而且有很好的学科基础,很多同学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都有所了解。光是知识的铺陈一定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怎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想呢?怎样才能引发他们真正的动脑经想呢?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问题设置: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
在微波炉发面实验中,学生感受到和生活中相似的场景,饶有兴趣。用手捏一捏,发现变大的面团又松又软。同学由于有很好的预习情况,所以轻松能回答出碳酸氢钠分解导致发面的答案。但是这个时候讨论才刚刚开始,教师通过不断追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再思考。比如,“你说是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变大,只有二氧化碳吗?”“碳酸氢钠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你凭什么这么说?”“面粉中也有碳元素和氧元素,为什么不是面粉产生了二氧化碳呢?”“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碳酸钠,为什么不是氢氧化钠?”“你凭什么说碳酸钠没有分解?”这些问题都是对实验的再认识,对生活现象的再理解,一开始的时候学生显得有些不适应,但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活”起来,他们愿意去想,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这种交流中始终保持了动脑筋“想”的状态,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视角被不断打开,让他们体会科学学习中“一探究竟”的乐趣。
2、实验操作:尝试便有意义
在学生实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酸的反应中,我们并没有规定盐酸的用量和滴加的方法,于是学生由于实验操作的不同(有的同学逐滴滴加,有的同学直接倾倒),看到了不同的现象,除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支试管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