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抑郁症及其危害
1、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病,以情绪极度低落、思维迟缓、动作减少等症状为特征,躯体症状表现为厌食、体重下降、睡眠障碍、性欲减退等。
2、抑郁症的危害
近些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以女性为高。目前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估计为2600万,且95%未得到应有的、科学合理的治疗。
严重者极度消极厌世,10%-15%的病人有自杀行为。
二、抑郁症的分型
1、内源性抑郁症
2、更年期抑郁症
3、反应型抑郁症
4、神经官能症状抑郁症
5、隐匿性抑郁症
6、继发行抑郁症
7、躁郁症(双相型—静如水潭,动如风暴)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1、单胺学说:体内五-羟色胺(5-HT)或去甲肾上腺素(NE)相对不足,伴有其它生物胺系统(如CA类)的功能失调。
2、受体学说: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生物胺减少及受体敏感性降低,均可导致抑郁;反之,则出现躁狂。
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
抗抑郁药通过抑制神经系统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使得突触间隙这两种递质浓度增加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三、常用的抗抑郁药物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2、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3、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4、五-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再摄取抑制剂(SNRIs)
5、NA能和特异性5-HT能抑制剂(NaSSAs)
6、中药复方制剂及中药材
7、其他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A、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是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抗抑郁药,主要通过抑郁单胺氧化酶(MAO),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单胺类递质的破坏,增加突触间隙内的浓度,起到提高情绪的作用。
代表药物:异丙烟肼(1950年上市)、克劳及林、莫克勃林等。
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等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由于MAOI的副作用较多,抗抑郁效果不及三环类抗抑郁药(TCA),近20年来已逐渐被TCA取代。
可逆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
代表药物:吗氯贝胺
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型可逆性选择性MAO-A亚型抑制剂,其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失眠、头昏及体重增加等。
可逆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有拟NE能效应、拟5-HT能效应,无抗胆碱能作用,这类药的安全性优于不可逆的MAOIS。由于这类药物对MAO酶的选择性及可逆性抑制作用,故其引起高血压危象的危险性远远低于不可逆的MAOIS,通常不需要限制饮食。新型可逆性选择性MAO-A亚型抑制剂虽比早期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安全,但仍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及潜在的食物、药物间相互作用,一般也不作为首选药。
2、三环类抗抑郁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属于第一代单胺再摄取抑制剂。
代表药物:盐酸丙咪嗪、盐酸阿米替林
作用机制:不仅可抑制五-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突触前膜再摄取,且具有抗胆碱作用。
优点:价格低廉,几十年来在临床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