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骨传导技术与骨传导助听器老年人不仅需要日常生活起居护理,更需要情感陪护。与老年人交流是情感陪护的主要内容。听力衰退已经成为老年人保健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听力衰退不仅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还有可能诱发老年痴呆和孤僻症。随着社会高龄化的加速,听力衰退的老年人非常普遍。调查发现82%以上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中都有听力损失。此外,我国还有听力语言障碍者2780万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听力损失主要有三种类型:感音性耳聋(听神经受损)、传音性耳聋(声音传导路径损伤)和混合性耳聋。助听器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一些骨传导技术和基于骨传导技术开发的骨传导助听器。一、骨传导技术助听器有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通常,声波通过空气振动传入内耳引起耳鼓膜振动,再引起内耳的内、外淋巴液产生振动,螺旋器完成感音过程,听神经产生冲动,传递给听觉中枢,经大脑皮层而“听到”声音,也就是说声音的产生是来自于空气的振动,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由空气振动引起的。当听觉器官不健全或听觉过程的某些器官发生病变或老化时,就会导致失聪或听力下降,此时,就需要借助助听器补偿听力。所谓气传导助听器其本质是一台声音增强器,即当环境声音强度不足以使听力下降的人听到声音时,就借助于助听器将声音放大后再传入鼓膜。但是,气传导助听器并没有改变声音的传导途径,对有些症状是不适应的。比如,耳道闭锁、耳膜穿孔、听小骨机械损伤、耳道炎症、耳道分泌物堵塞等患者。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使用气传导助听器感觉“吵”,不愿意佩戴。值得说明的是,目前的气传导助听器技术水平较高,尤其是采用了数字处理技术后,气传导助听器处理语音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气传导助听器本身并不“吵”,而是这类老年人不适应这类助听器。原因在于器官老化(比如鼓膜塌陷)导致声音变异,即听到的声音已经发生变化,称为听觉失真。患有听觉失真的老人,不仅听不清声音,严重时可能导致烦躁和性格孤僻,这就是老年人常说的“吵”,不愿意在较为吵杂的环境中使用气传导助听器的原因。本质问题是气传导助听器与老年人不适应。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用骨传导助听器。所谓骨传导助听器就是一种基于颅骨的振动感知声音的助听器。比如自己能够听到自己咬牙,自己听到自己的讲话都属于颅骨获取的声音。由于采用人体的颅骨感知声音,因此,听觉器官的老化或病变一般不会影响声音传导,助听效果往往比较好。骨传导助听器与气传导助听器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使用麦克风拾取环境声音,经过数字处理器处理后驱动扬声器工作。但是,骨传导助听器与气传导助听器也有一些本质区别: 第一,采用的扬声器不同。骨骼的听阈是变化的,在低频段(500Hz左右)要求达到70dB以上,而在2100Hz左右仅有30dB即可满足要求,与耳朵的听阈不同,因此,骨传导助听器采用的扬声器与气传导助听器使用的扬声器完全不同。骨传导助听器需要按照骨骼的听阈要求设计骨传导扬声器。第二,数字处理技术不同。由于骨骼的频率响应与耳朵的频率响应完全不同,因此,在数字处理技术上也是完全不同的。骨传导助听器需要按照骨骼的频率响应能力设计通道和配置参数。第三,扬声器的功率不同。骨传导扬声器的能量必须符合颅骨感知声音的需要。极大功率气传导助听器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只有30mw左右。这样的能量值只有耳膜才能够感受到,远远不能满足颅骨的需要。骨传导助听器的最大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