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巷道底鼓的处理办法及措施摘要:随着近些年来煤炭开采逐渐走向深部,巷道底鼓问题日趋突出严重,严重影响了巷道的正常使用和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因此,研究巷道底鼓的机理及防治措施等问题,对于我国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提高人员安全保证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关键词:巷道底鼓 机理 防治技术一、引言在煤矿生产中,几乎所有回采巷道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底鼓,尤其随着近些年来煤炭开采逐渐走向深部,进而地应力相应增大,巷道底鼓问题日趋突出严重,从而暴露出很多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底鼓是煤矿井巷中常发生的一种动力现象,它与围岩的性质、矿山压力、开采深度及地质构造等直接相关。在巷道顶、底板移近量中,人们已经能够将顶板下沉和两帮移近控制在某种程度内,所以大约有2/3是由于底鼓引起的。这类问题给深采矿井,特别是软岩矿井的建设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带来极大困难。底鼓使巷道变形、断面变小,影响通风、运输,制约矿井安全生产。毕节杨家湾矿区矿区回采巷道的底鼓问题是十分严重的,观测资料表明,很多矿巷道顶底板移近量达1500mm,平均每天达10~15mm,而底鼓量约占顶底移近量的75%,在掘进期间即需人工卧底1~2次,在生产期间还需卧底1~2次,严重影响了巷道的正常使用和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因此,研究巷道底鼓的机理、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等问题,对于我国深部资源开采,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提高人员安全保证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二、底鼓的基本形式及影响因素(一)底鼓的基本形式根据国内外有关底鼓资料的综合分析,巷道底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膨胀性底鼓——由于岩质变态膨胀产生的底鼓。多发生在矿物成分含蒙脱石的粘土岩层,膨胀岩是与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引起岩石含水量随时间而增高且体积发生膨胀的一类岩石,属于易风化和软化的软弱岩石。2、挤压性底鼓——岩壁或刚性衬砌在上部压力下插入底板或挤压底板造成跨中隆起的底鼓。通常发生在直接底板为软弱岩层(如粘土岩、煤等),两帮和顶板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在两帮岩柱的压模效应和应力的作用下,整个巷道都位于松软破碎的底板岩层向巷道内挤压流动3、张性底鼓——底板岩层由于断面上大压力作用而产生带方向性的强烈褶曲隆起所造成的底鼓,它与顶部张性破坏区处于同一轴线上。前两类为持续型底鼓,而后一类为应力释放短暂型底鼓。(二)底鼓的影响因素1、围岩性质:围岩性质和结构对巷道底臌起着决定性作用,底板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厚度,决定着底臌量的大小。2、地压:围岩中存在高地压是造成巷道底鼓的决定性因素,深部巷道遇到底鼓的情况比浅部巷道多,这完全是由于地压增高所致。位于残留矿柱下面的巷道也有底鼓的现象,这是因为存在着一个高地压带。3、水对岩石强度的影响:①由于水的作用减少了岩石层理、节理和裂隙间的摩擦力,使岩石的整体连接强度降低,使岩体沿岩层的节理面、层理面和裂隙面形成滑移面,并将原来层间连接紧密的岩体分为很多薄层,甚至完全丧失强度②岩石中的某些矿物成分遇水产生膨胀。4、支护强度:一般巷道的底板处于不支护状态,主要是因为①总是认为只要支护顶板和两帮就安全了,底臌无关紧要②锚固底板施工比较困难,出矸石工作量大③一旦支护控制不住底臌,卧底时的工作量大。这是底臌大于顶板下沉量的主要原因。5、巷道的大小和形状:特别宽大的巷道比窄巷道易发生底鼓,然而,巷道的宽度是由采矿作业而决定的。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辅助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