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参加“潮涌普陀”小学科学研修活动体会
虾峙中心小学李玲燕
10月29日我参加了以“创新实验教学”为主体的“潮涌普陀”小学科学研究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小学科学活动,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整个活动过程紧凑、有序,活动内容丰富。尤其沈一小徐晓红老师和沈三小张玲燕老师分别执教的《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和《反冲运动》展示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不拘泥于教本,灵活运用。许多时候我们教师常根据教材编排,按部就班。其实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目标,理解教材内容基础上,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巧用、活用教材。如徐晓红老师对教材处理上采用倒置的方法,将地震、火山的形成放到认知地球内部运动之后,通过实验探究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了生动形象活动,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学得更有趣味。张玲燕老师则是截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资料库里的内容,结合实验包资源,在拓展中而又不夸大地上了一堂有声有色的趣味性实验课。
二、实验和器材选择精、细。实验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有几个实验活动不落实,感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假如每个实验活动都要落实,教学时间不够,达不到明显效;有时会因材料问题导致实验失败,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实验和实验器材的选择在科学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活动中的两堂展示课都有效地选择实验及实验器材。徐晓红老师为模拟地幔运动会引起地壳变化的有效性,课前查阅多方资料及自己动手试验,选用了水来替代地幔,六大板块形状的卡纸替代地壳。实验中为了方便摆放六大板块和提高实验效率,又不断摸索,最终选择先将六大板块拼放在一张纸上,再一起放入水中……为模拟板块相撞而隆起更有实效性,徐老师改进实验器材,将普通纸张改用海面纸,优化了教学。张老师也是如此,有选择性的选择实验进行教学,尤其是自己自制的趣味性火柴火箭运用到教学中,彰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