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Ppt展示思路——对于同一个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政治背景,经济因素,人口密度会发生巨大变化;这都会导致城市规划的变化而对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背景,都会导致城市规划的变化
背景介绍:北京与上海城市规划分三阶段进行对比
北京当代规划特点
上海当代规划特点
纽约当代规划特点
对比小结
横轴方向
纵轴方向
背景:第一阶段 1840年~1949年
北京
清北京城承袭明北京的旧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城市和设计上是集前朝之大成者。它的前身元大都就是按照中国封建都城理想模式——《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规划建成的,体现了“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皇城居中,左右对称的格局。
1912年清王朝覆灭,民,东西向的道路被打通,故宫坛庙,皇家园林对外开放。
1949年北京以一个比较完整的封建城市旧貌迎来了新的时代,当时城市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工业,是一个人口200万的文化古城。
背景:第一阶段 1840年~1949年
上海
背景:第一阶段 1840年~1949年
上海明代建城,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小县城。上海在1843年被迫开埠,整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外国租界的扩展史,各国租界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统一的城市道路系统和各项基本设施。
上海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是由上海特别政府于1929年提出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它的中心区规划采用方格网加放射形道路的规划手法,同时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布局的对称手法,是一种纪念碑式的城市规划布局模式。
1949年,完成上海城市规划第三稿。按照当时国际上对大城市的有机疏散理论, 在规划布局上采用手掌式布局手法, 沿城市主要交通轴向外伸展, 集团之间保留了大片农田绿地, 并规划了卫星城, 今天的上海规划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发展的。
小结:
第一阶段是我国城市规划的萌芽时期。以北京为代表的封建城市基本上保留了它们的传统格局, 而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城市则开始接受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两个规划不仅反映了各自的社会性质和特征, 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基本区别。
第二阶段1949~1979年
北京
第二阶段1949~1979年
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在对旧城市作了一系列清理整顿后,即着手研究城市规划。考虑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原因,借鉴莫斯科,巴黎等世界著名古都的建成经验,采用了旧城基础上进行改造并加以发展的方针。
1 9 5 4 年的总体规划是北京第一个比较全面的综合规划。北京城市性质是我国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 而且还应该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京城规划布局是在旧城外采用放射环形道路网系统, 同心圆式由内向外发展。
60 年代经济调整, 特别是接着10 年动乱,北京城市规划停止执行, 产生了更多的失误:城墙被拆、不少古建及其环境
受到破坏, 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
进入市区, 旧城内建设失去控制。
上海
第二阶段1949~1979年
上海19 49 年的总体规划比较实际, 并符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解放后规划方案的编制与修改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进行。 50 年代初期根据规划新辟了北新径、彭浦、潜河径等近郊工业区,结合工业区建设了一批工人新村, 都是围绕旧市区边缘发展。从50 年代中到了70年代初, 上海城市规划也几经修改。由于上海市区面积大, 人口多, 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 万人, 70 年代末在长江口南岸宝山县境内建起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即宝山钢铁总厂, 和原有吴淞工业区形成另一个新的吴淞卫星城, 与金山卫星城遥遥相对,一个临长江口一个临杭州湾, 形成上海市总体布局的南北两翼。
小结:
第二阶段中,建国30 年北京、上海这两大城市都有巨大变化, 城市规划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着很大变化. 反映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但基本上是工业生产力布局模式。
其次, 规划思想的能动柞用也很明显。如北京总体规划初期受苏联影响, 到19 58 年又由于人民公社化和向共产主义过渡思想而走向有机疏散,上海则始终按有机疏散理论进行发展。
第三是北京、上海以至全国的城市规划强调的都是物质规划, 对社会规划、规划管理、法令条例等重视很不够,而这一物质规划又随着国民经济计划走, 即所谓“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计划一变规划也就成了墙上挂挂, 规划管理也是人治代替了法治。这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第三阶段1 9 7 9 年~1 9 9 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