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A Rose for Emily 解读与译赏
A Rose for Emily
William Faulkner
【原文解读】
过去几年一直在讲《英美短篇小说解读与译赏》(自编讲义),每讲一次,对福克纳的这篇小说都有一种新的认识,都有一种翻译的冲动,一旦动笔翻译,便在标题上卡壳了。但正式决定要试着翻译这篇小说而收集相关评论时,才发现此篇小说早已有人译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许多评论家都对此篇小说的主题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并找出了各种理由一定要“献给”爱米丽玫瑰。其最终原因,他们的解读因为根据汉语译文标题《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为什么一定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呢?爱米丽因为什么而值得“献给”玫瑰呢?这是专家们喜闻乐道、争论不断的话题。
尽管如此,仍然禁不住原文小说的诱惑,也禁不住想亲自动手翻译的冲动。专家们对小说内容的分析给自己的翻译提供不少的理解上的帮助;他们的论争也同时加深了自己对原文的理解。此篇小说翻译理解时,参阅过肖明翰博士对此篇小说的研究论文(肖明翰,再谈《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答刘新民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1月)。他认为,此篇小说试图说明杰弗逊镇上的人及其以清教思想为核心的旧传统是造成爱米丽的悲剧的真正原因。
【翻译津要】
尽管原文标题有寓意,但寓意如何,因人而已。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学者对这篇小说有不同的解读。毕竟理解是一种阐释过程,但凡阐释必有主观性,翻译也是一种阐释,也必有译者的主观性。
从翻译的角度和读者的角度,个人感觉标题译为“悲情玫瑰”更好,因为全文中唯一出现rose(玫瑰)的地方是小说的第五部分中(171)A thin, acrid pall as of the tomb seemed to lie everywhere upon this room decked and furnished as for a bridal: upon the valance curtains of faded rose color, upon the rose-shaded lights, upon the dressing table, upon the delicate array of crystal and the man’s toilet things backed with tarnished silver, silver so tarnished that the monogram was :rose color和rose-shaded lights。此处描写的是新房,可见标题中rose应该是象征的是爱情;但此处的新房如坟墓一般。那就意味着小说中的爱情结果并不能令人向往,而是一种悲剧。
【汉语译文】
悲情玫瑰
威廉·福克纳
颜林海译
I
(1)WHEN Miss Emily Grierson died, our whole town went to her funeral:(2)the men through a sort of respectful affection for a fallen monument, the women mostly out of curiosity to see the inside of her house, which no one save an old man-servant--bined gardener and cook--had seen in at least ten years.
【原文解读】从写作上看,作者采用了一个圆周句+名词复合结构,这种句式在文学作品中司空见惯,并且语气或氛围颇显凝重。本句的圆周句(1)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悲情氛围,同时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全镇的人都去参加葬礼呢?作者通过冒号(:),并用名词复合结构交代的原因,而这个原因中又设置了悬念:先说男人们,他们怀着敬慕之情参加葬礼,因为爱米丽的死意味着一座丰碑倒塌了,为什么呢?后说女人们,他们为什么要好奇呢?倒底想进屋子里看看什么呢?先男后女并非重男轻女,而是为了过渡到下一段的对爱米丽的房子的细节描写。
【汉语译文】
爱米丽·格利尔逊小姐走了,全镇的人都去送葬:男人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座丰碑倒塌了;女人们大多出于好奇之心,都想到爱米丽屋里看个究竟。除了一个园丁兼厨师的上了年纪的男仆外,至少已经十年都没有人进去看过了。
【翻译津要】此段中的when属于英语形合手段,翻译时,可以用汉语意合化,所以遗而不译。代词翻译一般应该遵循汉语代词使用的原则“若要明白,不如名词复说;若要简洁,不如索性不用(王力)。”如Our whole town,her funeral 和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