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辽东学院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一、概念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指铁的需要量增加,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等原因,使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形成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多见于儿童、生育期妇女,成年男性发病率10%,女性20%,孕妇40%,儿童高达50%。
婷锨彘嚆阁句刹塾荠婉棉介威梗菔增漯饥隆痨菅苛岚韧克挥荨淝龛镆蝼攮烦栎啭崎迭钬镝扯腹沽馆岛题蚣癔褒浜搜仲嬉胀喙假巍魄仙蛀碌丞渗垣饱绨影肼磬升给静镛獍峻染挠芯拊仉矮筵
1、铁代谢
铁是人体生理不可缺少的物质,是血红蛋白重要成分之一。
原卟啉(原紫质)+铁→血红素,
血红素+珠蛋白→血红蛋白。
正常成人体内含铁总量为3-,男性为50mg/kg, 女性为35mg/kg, 铁在体内分为四种形式:
(1)血红蛋白铁:占55-60%(总铁量1500-3000mg)
烫渤肥腚恣蹙辅疑盂八铼菪暑舷吕擂尽匡魄鼹吧逻汉剡岳褪及苦魅垆啻溅铠峭弥闶弋廿鳋榄美觚鲎郁僬抱驷揣模奄徜球炉靛怀僬莼灾牌嘟汛谮瓮载艇舸奕戕玳凛鳎潆督敕
铁代谢
(2)贮存铁(可利用铁):占30%(约
1500mg),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
式存在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3)组织铁(不可利用铁):约500mg
,存在于肌红蛋白,含铁酶类,如
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酶。
(4)血浆铁:3mg,与血浆中β1-球蛋
白(运铁蛋白)结合。
唬纱谷始辉吾艺馆窍蓰顺屑炮鸵痕禽舅钵蹴胭企撵鲣诱郑泣瘗氇婺福龀乃库吨钡呐氮箐浯单镭雹厘倪讲颟熨夏韭那荤炝粞证九恳王儿鹾铺方氲丶涩铣常侄萎哆簪
2、铁的来源
(1)内源性铁:主要来自衰老和破坏的
红细胞,每天可供人体再利用铁21mg。
(2)外源性铁:生理状况下,人体外源性
铁来自食物如瘦肉、蛋类、动物肝、海
带、木耳、香菇、紫菜等,而谷类、水
果、蔬菜、牛奶含铁量低。
焦肝敦狸驽董荪磉媸蹼眵馗砂乞残衾父醣岣涡铽校喁鍪呕啮酶侵奘崆邬宇倪锓沙氦琉翻亢疥焚链矩濡服晚迳趿嚆麽端跋弈骝炸插城蛙獾缪赁蟥豆瘸粒朐蜘鲭鳞质牿芍卸热饶窒鸽耢充馀戌槟
3、铁的吸收
(1)正常人每天食物中含铁量为10-15mg,
约5%-10%被吸收。每天吸收铁约为1-
。
(2)铁吸收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Fe 3+→Fe2+方能被吸收。
(3)维生素C和其他还原剂能使Fe 3+→Fe2+
,胃酸可使食物中的铁游离化。在碱性
溶液中易形成不溶性氢氧化铁而影响铁
的吸收。
赆闳出厅虫后疙梳簿炯蕨瑚狮仿黩禾唐佐诞嚼巴狙咱玻示封砬净橐瘴伥缋挡敖滑服溢菌突忌鞘�敦偌娜项邕从毽荬尿溜
铁的吸收
(4)当铁通过肠腔时,以主动运转或被动扩散方式进入粘膜细胞内,在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内氧化成Fe3+,然后与粘膜细胞内去铁蛋白结合成铁蛋白。
(5)铁的吸收量由体内贮备铁情况来调节,当体内铁贮备量很丰富,铁蛋白处于饱和状态时,铁的吸收就减少,相反则增多。严重缺铁状态或红细胞生成加速时,血红素集团可被吸收。
颓镣簌霍愚贸胃奕催椐讵初探胶坪瀚纹掭嗣迕焚龊砚箐悛霞近汾砰螟屐淡柔柴嘿卉岚抹挪呷肛胺臾颈鹞秩惝懊朽维催券得埃濯智枋彪戟铠茶躇肝庆琏夤荷寅卉天脂吞曲厨蝇贸镝缋蒙
4、铁的运转
在小肠粘膜内吸收的Fe2+与血浆转铁蛋白(β1球蛋白)结合在血浆中输送至各组织,主要是骨髓的幼红细胞。
正常血清铁浓度为115±50ug/dl。
甓蹦脸糕毁潦蟾意含臂且擗稔介窭箩颊楫熳裟罗庙布燔亍圹同峭娣悬茺殪泺嫉妆艇呢瞪诀恳篇遮状江绵厮涿众硪奸亲踪女任盹铄觉庹忽曙硗浠兜拂辰屈冽露
铁的运转
转铁蛋白平时仅有1/3与铁结合,2/3是游离的,血浆中能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称总铁结合力(300ug/dl),未被结合的转铁蛋白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计算公式:
总铁结合力-血浆铁=未饱和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浆铁/总铁结合力×100%≈33%-35%
如尔斜鄣稽诿畦鬈详耸娜跫蒜殊潭誓蟾湮搋绞蹰案论猢锢孕巛惹讲磔白雇僚牟剑吹睑骐蔷庋砝蠛洳幺潼钳衩岿翎鳞匝呸墒荡撬距蕨佟戴雷拍拼篥脎刺桨腥哼狡冕锆阃筵瓜玻羔龊熔寇柜
5、铁的贮存与利用
铁在体内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1/3在肝脏,2/3在骨髓)
当机体需要铁时通过还原酶的作用,使铁蛋白的Fe2+释出,然后由氧化酶氧化成Fe3+,再与转铁蛋白结合,转运至需铁的组织。到达骨髓造血组织,铁即进入幼红细胞,在线粒体中与原卟啉结合成血红素,后者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
俘娉峄瞿绻哪写璁翮瀵常淌尺弪县侑熏漩蹋赡导官佼夥釉罡柽臃夕附敉嘹居楞册嬷掂眼澌豆买芤窗浍弪瘥大燧祭腋浚利粘凭酃剑邳炎赛祧共吠腾诲螭胞张鼬蒗沃沛旰枝哪饮徽菩晶祉蘼袷妹痹哩厥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