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安顺花灯是一种歌、舞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舞蹈和歌唱都占有同等重要地位。人们在
对歌舞艺术的定义中往往离不开“有歌有舞、载歌载舞”的描述。本文以“歌”为切入点,
通过对花灯小调的结构、调式、旋法与衬词衬腔等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来论述“歌”与
“舞”互相协作的关联。
关键词:安顺花灯 音乐特征 歌舞音乐
花灯,即源于民间习俗的“元宵灯会”与民间“社火” ,主要流传于云南、贵州、湖南等
地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贵州花灯遍布全省各地州市,按大部分研究者的说法,贵州花
灯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和北路等四种风格。其中属于西路的安顺花灯由于该地区的特殊背
景、特殊环境而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极受当地人民的欢迎。
安顺花灯是一种季节性娱乐活动。 主要在元宵节前后举行, 被称为 “闹元宵”。也有在秋
收之前,农民闲暇时玩灯自娱,祈求大丰收之意,称之为“米花灯” 。演唱时,表演者手持折
扇和手帕,上下挥动,唱花灯调和舞蹈,歌舞交错进行,唱时不舞,舞时不唱。歌、舞两者
相互融合、相互帮衬,成功塑造和乐热闹、喜庆欢腾的艺术氛围,这也是安顺花灯能在民间
得到很好保存和自发参与的原因。
下面本文以安顺花灯音乐为切入点,通过一些表现手法的分析,对其歌与舞的融合做初
步研究。
一、曲调结构
安顺花灯的曲调结构形式比较丰富多样,常用曲调结构有:对比式和扩充式二句体、起
承转合四句体、带再现因素的三部性结构、多句体等等。其中二句体和四句体的曲式在数量
上占多数,下面则分别举例说明:
扩充式二句体:指在原有两个腔句的基础上,通过重复、变奏、加衬、加垛等方式,对
其中某一腔句或两个腔句进行扩充的两句体腔段。如《开财门》的上句有 3 小节,下句则 7
小节(4+3 结构),运用变奏和重复下句的后半部分来达到扩充; 《刘三妹》 的上句有 4 小节,
下句运用重复方式来扩充句幅; 《阳调》曲调的两个腔句都带有扩充。 (谱例分别来自《贵州
花灯选集》下册第 356、387、 391 页)
(一)起承转合四句体:此类腔段最典型的代表是【孟姜女调】 ,安顺花灯中有部分曲调
是从“孟姜女”变化发展而来的,保持着原始曲调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及各腔句的落音
分别为 re 、低音 sol 、la 、sol ,但抒情性较为突出,旋律以连续上行大跳的直升型音程贯穿
曲调之中,赋予了地方色彩。如: 《梅花》、《桐子开花》 、《采花调》、《石榴开花》等。 (谱例
来自《贵州花灯选集》下册第 383 页)
(二)带再现因素的三部性结构:此种结构形式在安顺花灯调中具有典型意义。结构由
a、b、a1 三部分构成, a 与 a1 两个部分抒情性较强,有拖腔和衬词; b 则叙事性较强,多为
说唱部分,一字一音,无衬词。如: 《百字文》、《大闹元宵》 、《百家姓》 、《一更月亮起》等。
(谱例来自《贵州花灯选集》下册第 370 页)
此曲为安顺花灯调中有地方特色曲调之一。 1-11 小节为 a 部,共分为两个乐句( 7+4),
第 2 小节和第 9 小节有拖腔,第 4-7 小节有衬词衬腔; 12-21 小节为 b 部,结构对称,一字
一音; 22-31 小节为 a1 部,旋律是 a 部的变化重复。
通过以上对花灯曲调的句式结构的分析, 可以看出安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