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辜鸿铭
 ̄ ̄———一代怪杰
国外生活
国内生活
著作赏析
后人评价
辜汤生(Tomson)(1857—1928),字鸿铭。生于马来西亚,祖籍福建。父亲辜紫云,母亲为葡萄牙人与马来人混血。
1869年,辜鸿铭随其义父英国商人布朗前往苏格兰。义父布朗告诉他:“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所以那些国家的学者都在努力钻研中国文化;希望你日后也能为自己的国家学好中西文化!”。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
1873年考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攻读西方文学专业,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在此期间,受卡莱尔及其代表的西方思潮影响,辜鸿铭形成了保守主义浓厚的反现代化思想。
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辜鸿铭入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土木工程文凭;后又去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学。
1880年,24岁的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
1882年,他遇到马建忠并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
妻子——兴奋剂
小妾——安眠药
婚姻生活
1901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著《尊王篇》,痛斥西方人。
1902年,著《爱民歌》“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1906年,托尔斯泰的《致一个中国人的信》
翻译作品《论语》(1898年译)《大学》《中庸》
翻译作品《论语》极其特点
意译法,且不仅译出原作的文字,还要再现原作的风格
引用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这在儒经翻译史上还是第一次。
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
1905至1907年,辜鸿铭任上海黄浦浚治局督办。
1909其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出版,在书中充分表达自己对张之洞的感激之情。
1913年,获诺贝尔提名与泰戈尔共同视为东方人的代表。
1915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
1915年出版《春秋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