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太平天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这次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组建了革
命政权,有完备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制定了较完整的官制、军制、礼制、土地
制度和文书制度。
太平天国的文书制度是在起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由于种种原因, 在太平天载很不系统,倒是在一部反面材料《贼情汇纂》中,有不少
反映。 它是曾天国的情报资料, 虽字里行间极尽污蔑、 讨伐
之辞,但却详细的记载了太平天国的各种制度,且文字简练,条目清楚,自成体系。在此,
我们去其诋毁之意,仅从史料角度再现太平天国的若干文书制度。
下行文 下行文级别最高的当属诏旨,是天王洪秀全颁布的文书,分为对官员和对百
姓的两种。其形式讲究,用横幅黄绸直格朱丝写成,首行列“天王诏旨”四字,其下由洪秀
全亲笔书写“天王诏曰云云” ,底下写“钦此”二字。以下依次为:
诰谕 东王杨秀清所发的文告,其形式用黄纸叠成四六页不等,长一尺四寸,上写“诰
谕”二字,朱笔圈点年月盖双印。
诫 谕 北王韦昌辉所发的文告。
训 谕 翼王石达开所发的文告。
诲 谕 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所发的文告。
札 谕 将军所发文告
晓 谕 侯、丞相、检点、指挥所发文告
这些公文不但称谓不同, 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 在外观上, 诸王用黄纸龙边,侯以下
用红纸无边。 “诰谕”上画双龙下画云水, “诫谕”上画双凤下画云水, “训谕”上画双狮下
画云水,“诲谕”上画双虎下画云水。诸王侯的官印尺寸大小有定,逐级递减。
在行政机构中,诸王侯官吏发文以爵位高低依次层层管制,以天京为中心,对各地的
军务、政务以公文传达,形成金字塔式的结构。东王发文给北王,北王下发翼王,翼王发燕
王、豫王,燕豫二王至二司马。诸王文书面书衔名,背书年月日、递送何处、何人开拆等字
样。东王总理全国, “政事悉由侯相商议停妥,禀于石,不行则寝其说,行则即代杨写成诰
谕,差翼王参护送东王府,交值日尚书挂号讫,击鼓传进,倾之,盖印发出,即由东王参护
送韦府登簿,再送至石处汇齐,由佐天侯发交疏附官递发各处” (引自《贼情汇纂》 ,下同)。
而直接对老百姓的文书, 往往简单得多, 多是沿街大肆张贴, 从起义开始时太平天国
就经常颁布这种告示,号召人民起义 ,起初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这种大张旗鼓的宣传
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 “及由长沙鼠始,明目张胆,大肆伪言,洎陷江宁,夜郎自大,大张
伪告示遍贴街衢” 。
上行文 包括各王侯官员对洪秀全的上奏以及下一级对上级的上奏,但各有固定称呼:
(1) 凡上奏天王的文书叫“本章” ;
(2) 凡禀杨秀清的文书叫“禀奏”﹔
(3) 凡禀韦﹑石的谓之“禀报”﹔
(4) 凡禀秦﹑胡二王的谓之“禀申”﹔
(5) 侯以下谓之“敬禀” 。
然“本章”不能直接送达,必由杨率韦﹑石转奏。能列名于“本章”的唯杨﹑韦﹑石
三王,其他人上“本章”于洪,唯请安﹑贺喜﹑谢恩而已,概不准奏事,且必须请杨盖印,
否则洪不阅。 凡属军务, 各官员俱奏杨, 然后转天王, 所以“本章” 寥寥而 “禀奏” 独多(这
种做法,对日后洪杨矛盾激化、天京事变不无影响) 。凡事必禀本管,层层转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