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简论王阳明良知说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他的致良知说。良知说包涵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良知说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提出“人人可以为圣人”的主张;良知还具有内在性,“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求知只是向内反省探求。良知还具有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虽然,他的思想体系受时代局限,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主观性的色彩,但他的良知说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良知普遍性内在性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宋明理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哲学、教育上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又尤以他的“良知说”著称于世。“良知说”不仅在古代很有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王阳明良知说的特性
“良知”一词来自于《孟子•尽心》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在孟子那里便是指人所“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先验道德意识。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并将其与自己的心学相结合,把它进行理论的提炼和发挥。他指出:“良知者,心之本体”(《传习录中》),将良知与心结合起来,并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途径。所谓致良知,就是致力于主体自我道德重建,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到完美无缺、尽美尽善的地步。这一观点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最终确立。他的致良知就是要求人们除尽利欲,恢复先天所具有的良好道德情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封建道德的要求。这既有以往道德家和儒家的影响,又有他自己所独特的创造。
王阳明认为,道德主体具有普遍性。因而,他否定了以往思想家在道德主体建设的狭隘性,在他以前的主流儒家学者一直认为,圣贤之士只是少数,而大多数人都为平庸之辈。孔子甚至认为,“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受教肓的权利受到限制,因而能有机会成圣为贤的就唯有那些上层社会的子弟。这样,就把成圣为贤的主体限制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阳明则看到了传统道德建设的局限性,提出了“人人可为圣人”的主张。王阳明的道德实践主体是广泛的,不仅士大夫、知识分子可以做到,就是一般平民白姓也能做到。王阳明
“人人都可为圣人”的思想,扩大了良知的道德实践范围,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尧舜,只要肯去“格物”,就能达到“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先验的认识主体,具有内在性。他所谓的良知,不是直接来源于每个人的闻见之知,同样,也不是来源于每个人直接的生活实践,而是先于经验的认识主体,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他说:“良知不由见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是不滞于见闻,而亦不杂于见闻”(《传习录•答欧阳崇一书》)。他认为,良知是不待学和虑的先验的认识。而闻见之知则依赖于良知而存在,是良知的作用和表现。良知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认识的过程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作为认识的对象,亦是心的产物,所以认识便是以吾心之良知去认识吾心之事事物物。通过认识“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达到“合心与理而为一”(《传习录•答欧阳崇一书》)。
王阳明的良知说在本体上具有的内在性,在说明本体的内在性时